分析“天魔琴”
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资料对成本指标所进行的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确评价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有价值的成本分析,需要详细的基础资料,并且资料越详细,成本分析就越准确。
【基层案例】
“过去是囫囵吞枣,现在是抽丝剥茧”,永铜选矿厂精矿工段成本分析的变化,为今年的成本控制拓宽了思路。
“以前觉得成本控制是段长的事,跟我们无关;现在,成本消耗、设备运行状况都有详细记录,如果有设备操作不当或者存在成本浪费的现象,有理有据、抽丝剥茧的成本分析很快就能找出相关责任人。”该工段职工对记者说。
永铜选矿厂精矿工段主要承担铜硫选后的脱水任务,该段工艺的主要设备包括浓密池、过滤机、皮带、抓斗、酸性泵站和分级泵站六大系统。以往,工段也进行成本分析,但依据不足,方法简单。今年一月份开始,工段针对每台设备分别建立起材料备件消耗统计表,并对设备运行时间、功率、电耗、备件损耗及备件价格等建立起详细的档案。
有了详细的工艺、设备和消耗记录,成本分析就有据可依、有史可考,倒逼员工不断加强设备管理,精细生产操作,积极控制能源和材料消耗,使得脱水工序的综合成本得到下降。
【延伸阅读】
永铜的“双重转型”,精细化管理就是其中之义。成本分析,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该方法纵向可下沉至工段或班组,横向可渗透至工艺或设备等专业管理。成本分析,犹如冷兵器时代的“天魔琴”,其丝丝入扣的降本力道,可令成本浪费行为无处遁形。
市场“孔雀翎”
单耗承包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共赢与责任共担机制,在实现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增强了供应商的责任,保障了生产顺行和品质稳定,同时节省了用气成本和管理成本。
【基层案例】
加工事业部铜材公司铸轧分厂的乙炔气房内,管道纵横。一名员工正聚精会神地盯着压力表,“乙炔压力稳定了,铜杆的喷涂效果就很理想,这都是单耗承包带来的新变化。”
所谓乙炔单耗承包,就是按照每吨铜杆所消耗的乙炔气成本,与供应商在合作期间内进行整体结算。
“以往,每一批乙炔气入库,要抽检、称重、验收,过程繁琐,耗时费力,成批次验收还存在估测误差,成本难以控制。”铸轧分厂SCR工段长刘宏泰介绍说,“实行单耗承包之后,首先管理成本下降了,供应商再也不是‘甩手掌柜’,他们有责任对乙炔的供应周期和质量负责,使得生产供应有了充分保障。”
事实上,实行单耗承包以后,铜材公司乙炔用气成本大幅下降。自去年7月份至今,仅SCR4500生产线就节约乙炔气成本9.73万元。2014年,铜材公司将这一经验推广至SCR3000生产线,预计乙炔用气成本可降低10%以上。
【延伸阅读】
铜材公司实行单耗承包,将市场机制延伸至生产现场,使生产物资既有公允的价格,又有优质的服务,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和要素成本。冷兵器时代,“孔雀翎”可一招致命;在成本控制的方法中,市场机制同样效果明显。除乙炔供应外,现在铜材公司大小拉模具、铸机钢带等物资都采用单耗承包这一采购模式,降本成效相当显著。
标杆“开山斧”
以标杆降成本,就是要敢于在技经指标上,树立奋斗标杆,与世界同行横向比先进,与自身同期纵向比进步,并且,在比较中,找到差距,改进不足,不断超越,刷新标杆。
【基层案例】
在贵冶打造标杆的热潮中,该厂新材料车间年初树立了液碱消耗同比下降20%的奋斗目标。
车间敢于立标,自然是胸有成竹。该车间管理者告诉记者:液碱是车间成本消耗的大头,占总成本的五分之一。降低了液碱消耗,车间成本控制就事半功倍。
然而找准方向,只是第一步。要实现降本目标,还得有“绝招”。
“碱性废液充分利用,酸性废液减少产出”——16字口诀,正是车间降碱耗的秘籍。
唯有参透秘籍,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才能挥斧游刃有余,施出“开山斧”的最大威力。
按秘籍口诀,将以往需要用酸中和处理排放的碱性废液,直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通过用碱性废液替代液碱喷淋,既达到净化酸性尾气的效果,又可每月节约20多吨液碱,可谓一举两得。
而要减少酸性废液产出,光照搬秘籍行不通。因为单纯减少酸添加量,会导致杂质剔除能力减弱,制约下一步稀散金属提取。面对难题,追求卓越的标杆精神成为破解“利器”——车间管理技术人员扎根现场,锲而不舍,反复摸索,找到含铋物料低酸处理工艺,将浸出液酸浓度较以往降低40%,每月相应可减少120吨中和废酸的液碱消耗。
“开山斧出鞘,降本如有神。”1至4月份,新材料车间液碱消耗较去年同期减少348.5吨,同比下降20.74%。
【延伸阅读】
案例中液碱消耗指标降低的故事,只是贵冶“打造标杆”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依托标杆精神,追求卓越发展,近年来贵冶不断刷新铜金属回收率、闪速炉作业率、铜冶炼综合能耗等核心技术指标,进一步巩固了江铜在国内铜冶炼领域的领头羊地位。
预算“长生剑”
有预算,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工段班组分时分项做好预算,在成本管理中才能做到“先算后花”;车间厂矿统筹兼顾做好预算,才能守住或者盘活“寸土寸金”的各种资源。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显现亮点、精细预算,才能锻造出一把拥有绝世锋芒的预算“长生剑”。
【基层案例】
每天20余张车辆报修单,静静地躺在桌面上,易维陷入情绪的低谷。
易维是城铜采矿场维修工段长。20项报修对他来说,算不上难题,因为再硬的“骨头”他都啃过。但这一次,他有些紧张,因为20项报修几乎是同一类故障。
城铜铰卡经过万余小时的连续运行后,相同故障大量出现,设备集体进入多病期。
“整车大修,一并解决”。设备管理会上,易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城铜设备部与厂商取得联系,但咨询结果出人意料。按报价,大修一台铰卡需要200万元。
这样的成本,超出了年初的预算。
“自己修!”易维和同事们重新推算了自主维修的成本,结论是:只要发动机没有大故障,整车维修只需30万元。
一个多月的时间,易维和同事们在机修厂房内苦心钻研,解除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一台铰卡重新焕发青春。正当同事们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时,易维告诉大家: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两年时间,20台故障铰卡和更多更大的难题都得依靠自己来解决。
【延伸阅读】
2014年,无论是城铜的“自主维修替代委外维修”、“主操负责制”、以及党委开展的主控项目稽核,其管理实质都是尽可能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相信在“创建效益一流露天铜矿山”的征程中,城铜的预算“长生剑”,定当演绎出别样的风采。
数据“霸王枪”
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历史上的成本数据,对于当前的成本控制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但这种指导性,并不是历史数据的层层分解和级级下压。成本数据,作为降本方法的“霸王枪”,仍是兵器之王,但唯有脱胎于史、变化于今,数据“霸王枪”方能所向披靡。
【基层案例】
德铜大山厂磨浮工段的员工很开心。
3月份,他们的奖金首次超过系数更高的碎矿工段,原因是选铜回收率达到85.3%。从今年起,这一指标超过85%就有奖励,且每提升0.1个百分点,就会追加8元的奖励。他们也因此人均拿到100余元的绩效奖。
事实上,拿到这100多元并不容易。连续几个月的浮选槽改造、结钙管线改造等工艺设备的优化改进,让人心力交瘁。至关重要的是,通过长时间生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研判,使得磨浮工艺能够因矿性不同而随时调整。
选铜回收率提升0.1个百分点,德铜一个月就能产出数百万元效益,但回收率的提升不仅仅是磨浮一个工段的事。原矿排矿口粗碎粒度从300毫米调到250毫米,碎矿产品粒度(P80)起点从8.8毫米降到8.7毫米,满足了这些条件,并在此消彼长的每道工序之间找到均衡高效的支点,今年4个多亿的磨浮成本再下降3%,才会成为可能。目前,德铜以世界一流为标杆,以历史最好指标为参照,确立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对标体系。数据的对比和参照,将成为该矿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延伸阅读】
在德铜大山厂,分析研判的历史数据不再以工段为单位,不再条块分割,而是以综合经济效益和主体设备的成本消耗进行统筹考量。大山厂如此,泗洲厂如此,整个德铜亦是如此。“数据” 霸王枪,这件成本控制的“利器”,在德铜已被舞得虎虎生风。
经验“明月刀”
经验“明月刀”
经验是实践中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成本控制中,最普遍的优化途径就是经验。经验犹如兵器中的“明月刀”。借助经验,往往能快速有效地砍去多余的成本,立竿见影地达到控制成本的效果,但经验有时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产生不同的效果。
【基层案例】
“风量小了,井下作业人员有意见;开足马力,供风成本又吃不消。”井下用风的成本控制,曾是武铜面临的一道考题。
这样的考题,在武铜有解决的办法。以武铜的经验,理顺了管理关系,明确了管理职责,成本就能有效控制。
于是,武铜按照“谁消耗谁管理、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改变过去管用分离的管理模式,将供风管理职能由综合车间划归用风单位采矿车间。
杨细根从事用风管理工作多年,他向记者介绍说,过去只要负责开足马力供风就行,至于井下是否浪费,用不着操心;现在既要供好风,又要管好用风,责任很重。
管好用风,关键是减少井下风管的跑冒滴漏。杨细根每周至少组织三次供风管线的检查,慢慢地,用风浪费的现象没有了。
对井下作业情况了解多了,细心的杨细根发现,现场交接班的这段时间,井下供风要求并不高,可以适当减小供风量,甚至停止供风。
经过反复的摸索,杨细根总结了一套供风管理的“刀法”:找准无需用风的时间段,每天停开压风机3小时,一年就可节约电耗41万元。
【延伸阅读】
理顺管理关系,厘清管理责任,是降本增效的基本前提。武铜的“双四”大成本管理法,就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矿的“责任网”:从管理层、机关部门,到车间、工段,最后延伸到班组、个人,人人都肩负成本控制的责任,人人都承担成本控制的指标,才使得“双四”大成本管理法发挥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