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从一台“翻新”车,看江铜矿山大型装备国产化战略

2023-05-11 09:54:44.0 来源:宣传教育板块

今年四月,德铜采矿场电动轮大修工段内,一台橘黄色的111#国产电动轮成功“翻新”,交付使用。历时9个月,从“快报废”摇身变“新车”,111#电动轮的整体性能,已复至新机出厂水平,进入全新的生命周期。 

这意味着德铜首次自主改造性大修工作的圆满完成,更意味着德铜在国产化工程机械维护和维修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开展大型工程机械的整机改造、部件更换、故障排除等全方位的服务。 

一家资源型开采企业,居然如此精通大型机械设备维修技术?这背后,是德铜30多年的技术积累;不断探寻设备国产化、备件国产化之路的铿锵脚步,更流露出它矢志振兴民族工业的“大矿担当”。 

所谓水有源,树有根。从建矿之日起,德铜就肩负着振兴中国铜工业的光荣使命,一代代建设者百折不挠、勇攀高峰,把矿山生产能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跨越、大提升。 

然而受当时国家大型装备制造水平落后影响,德铜的第一台动力设备是日本制造的高雄式木炭机;第一台电铲是捷克产的E30/A型;第一批自卸汽车是30辆法国产贝利特……在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时间里,德铜购进的48台电动轮全部来自国外。可以说,每一次产能的提升都是国外设备厂商的“饕餮盛宴”。 

“进口!进口!还是进口!”德铜采矿场车管室的汪伟星在备件计划的备注栏里,见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进口”。 

随着矿山产能逐步扩大,洋设备价格高昂、维修难度大、备件价格垄断、采购周期长等弊端日益凸显,这一项项制约如同尖刺,扎在所有矿山人的心间。 

“打破国外垄断,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成为了所有人的梦想。

 

2008年《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备件、材料国产化管理办法》一经出台,宛如黑夜中的明灯,令大家为之一振,德铜迅速响应,上下求索,全力探寻设备国产化、备件国产化之路。 

与中信重工合作,与太原重工携手,从引进国产电铲和电动轮,到自主应用边坡雷达开展边坡、排土场稳定性研究,再到率先使用北斗定位技术,实现采区调度等系统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近十年来,一大批国产设备在德铜采区实践摸索,优质的平台,悉心的养护,精良的改造,助力一个个国产化设备升级换代,打响品牌。 

“2010年至今,我们始终践行设备国产化的理念,共引进了31台国产电动轮、6台国产电铲,国产设备已经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逐渐成为主力军。”德铜采矿场设备副场长谢标长如是说。 

然而,国产设备引进来了,如何消化吸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才是关键。 

十多年来,从外部零件替代到关键备件开发,从修修补补接着用到自主研制创新用,从完全依赖进口备件到“进口+国产”的完美组合……2010年至2022年,德铜采取效益优先、积极稳妥的原则,先易后难,逐步推广,成功实施备件国产化项目百余项,累计经济效益超亿元。 

这是一条从学习到创新,从制造到智造的超越之路。 

在电动轮装备国产化进程中,中冶京诚依托德铜天然的试验场,研发了“220吨国产电动轮”。2019年7月,江铜与中冶京诚、德兴市政府三方在德铜签署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拟共建电动轮生产项目。 

德铜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国产化“合作战略”,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双方将从产品供销上升到资本合作甚至产业合作的新高度。设备国产化不仅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降低了采购成本和维修成本,更为江铜装备保障提供支撑。 

“德兴铜矿是我们最好的大型装备‘试验场’。”据不完全统计,在电动轮国产化的十年进程中,德铜提出的技改项目大大小小竟然有上百条之多;在苦苦探寻设备国产化、备件国产化的征途中,众多技术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的技能大师,通过不懈钻研、执着追求,让每一点突破,最终聚力成势,强有力地支撑起了设备国产化的崛起之路。 

当前,德铜正致力于将国产化设备与数字化相融合,大力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其中,电动轮无人驾驶、电机车无人驾驶、牙轮钻机自动布孔等项目,已初见成果。 

“我们将坚定不移执行集团公司设备国产化、打造‘数字江铜’的决策部署,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新型国产化、数字化改造之路。”国产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效益问题,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实力的象征,更是一种振兴民族工业的担当。

日渐强盛的民族装备制造业,必将推动江铜朝着“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破浪前行!谢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