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从“独唱”到“领唱”

2016-01-13 10:43:22.0 来源:平面媒体板块

2012321日,《江铜报》一版以“编辑手记”的形式,刊发评论文章《社区自治管理能走多远》,对当时在德铜风生水起的“义务栋长”制度和社区自治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作为“义务栋长制”发祥地的德铜新区的社区自治管理已经走过了五年风雨历程。五年来,德铜社区管理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否如文章所言,生根开花、走得更远? 

故事,得从一间不足20平米的套间说起。 

“不是你们,我早没了” 

2011615日,一场特大洪水淹没了88岁的卢奶奶原先居住的一楼,新区管理站就近为她安排了地势较高平房的两个套间。 

谢丽萍至今记得灾后第一次登门看望卢奶奶的情形。 

因为同是赣南老乡,乡音甚重、难得与人交流的卢奶奶和小谢把手言欢、相见恨晚,而卢奶奶的智障儿子“皮蛋”则乖乖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听…… 

那时的小谢,刚刚成为义工,感觉可以为卢奶奶做点什么。 

平静的日子,总是那样短暂。 

9月的一天,下班后的小谢照常叩响了奶奶的屋门。可开门的瞬间,披头散发的卢奶奶抱住小谢嚎啕大哭:“‘皮蛋’不见了!” 

“皮蛋”不见了? 

从此,小谢和德铜的义工们开始了帮卢奶奶寻子的艰难之旅。 

乐平、上饶、景德镇、鹰潭、鄱阳……哪怕有丁点讯息,不论多远,他们会连夜追踪到那里;车站、街道、小巷、乡村……义工们见人就打听、发传单。 

他们知道,母子俩相依为命多年,哪怕带回一点点讯息,都足以点燃卢奶奶活下去的希望。 

“奶奶放心,‘皮蛋’可以找到的。” 

“奶奶,你要长命百岁,‘皮蛋’回来以后还要你陪呢。” 

看着奶奶整日坐在窗前,盯着马路,茶饭不思,义工们决定不让奶奶空巢。 

天天送早餐,年年过生日;奶奶胃口不好,义工们每天买5元钱肉片汤;奶奶腿脚不灵,义工们用小车推奶奶散心;奶奶便秘,义工们不避腌臜,用手去抠…… 

“比儿女还贴心!”这,不仅是卢奶奶一个人的感受。 

2013年初,张家畈小区“爱心帮扶服务队”成立,刘婆婆和33名独居老人或困难家庭一同被纳为义工服务对象。 

“幸亏有这张服务联系卡,一个电话打过去,马上就有好多义工抬着心脏病突发的老头子到医院。”刘婆婆说起两年前的事,仍然心有余悸。 

她提到的“联系卡”,是义工们为老人们特制的。每张“爱心联系卡”上有三名义工的联系方式。“爱心帮扶服务队”成立三年,接到救助电话123次,无一缺勤。 

“不是你们,我早没了。”20147月,卢奶奶临终之时,抓着小谢的手,泪湿了枕头。 

爱,从卢奶奶开始,也因卢奶奶而延续。全程料理完卢奶奶后事之后,在她住过的一个套间,特别成立了“爱心之家”,推崇光大社区“敬老、养老、爱老、助老”好风尚。 

至于“皮蛋”,义工们说,只要有一点可能,都要让他回“家”。 

“那份心,我们看在眼里” 

郑燕郑大姐,不是德铜人,她住在“爱心之家”马路对面的四冶家属区。十年前她退休,儿女都不在身边,一个人在家呆着,挺无聊,就循着对面的声音来了。 

“爱心之家”的门,白天是敞开的,随时都有几张不同年龄档的笑脸张罗着迎来送往;只要不下雨,门前不大的空地上,就会竖起一个音响,二三十个老头老太扎着堆,扭秧歌…… 

最初,她也只是看看。 

东北人嘛,没有不会扭秧歌的?工作那会儿她也是文艺骨干,哪看得上这帮老头老太蹩脚变形的动作。另外,这几年德铜的社区虽然变化很快,道路、场馆、健身器材等一些硬件都有了,但她总觉得跟东北老家的城市,还是没法比。 

那些个老头老太们,一点基础也没有,兴致却浓,难得担任教练的义工胡英,一遍一遍教得起劲,还不住地夸:谁谁谁大有进步! 

“你看他们笑的,多开心!”前三次没赶上,2014年的重阳节,郑大姐是和大家一起过的,切蛋糕,煮寿面,蒸寿桃,几十个人大会餐。她才知道,这里舞跳得好不好,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受人待见。 

郑大姐再也坐不住了:“感觉失散多年,一下子找到了组织”。 

“组织”包容,没把她当外人。没过多久,她成了新区生活区“文体健身服务队”的台柱之一,秧歌就不用说了,太极拳、扇子舞,还有这两年文艺晚会的自编自演,节目多了去了。 

再后来,她发现,她离不开社区了。 

有一次,新区小区“文体健身服务队”开会筹备晚会,她有事迟到。当她匆忙赶回社区时,竟然发现站里的领导、义工和队员们,没有一个离开,等了她一个多小时,这令她大为感动。 

在她看来,这就是“社区”的价值和意义,社区是熟人社会,大家在一个共同的生活圈子里,就应该这样,是彼此信任、相互依存的亲人。 

“对我们,像对自己的母亲。”看着义工们变着法子把宅在家里的老人吸引出来散散心、活动活动筋骨,可又担心会出什么意外,每次总有几个人鞍前马后地照应着,那份良苦用心,郑大姐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郑大姐觉得,这不是硬件条件可以换来的。 

这也正是新区推动社区“一区一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需要一个优良的文明生态居住环境,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无论做什么事,选择什么方式生活,最终都要落实到‘人’,都要关注到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新区管理站主任项根发说。 

从“你们”到“我们” 

“一区一品”,是新区在“义务栋长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除了张家畈小区“爱心帮扶”、新区小区“文体健身”、地处边远的礼村小区“综治巡逻”、得天独厚的职工医院小区“卫生保健”……新区管理站根据各生活小区特色和优势,打造六支差异化的专业服务队,相互协作,相互补充,为的就是构建“纵横交错、自治共建”的社区治理体系。 

而此前,社区区站却是个“全能部门”。每年矿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习惯样样“包办”。 

这样做的问题,是居民并不认可——因为你们和我们,分得太清。 

有人高空抛物,你们还管不管啦

楼顶渗水了,上午报给你们,下午还不来? 

楼梯口停了这么多车,小孩子出了安全问题你们负责? 

…… 

而尴尬的是,新区管理站仅有五名社管工,要服务六个生活小区,1500多户5800多位居民,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以前社区管理经常吃力不讨好,居民无法参与其中,经常‘被服务’、‘被幸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缺陷,让区站和居民之间形成了隔膜。”社管部党总支书记刘军说。 

2010年,与“创建世界一流矿山”相应的“生产与生活后勤同步发展”的德铜战略规划下,当时的德铜物业公司(2013年初更名为社管部),提出鼓励居民自发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开创“社区自治共建”新模式,并于2010年初在新区试点。 

“义务栋长制”应运而生,率先开始打破隔膜的尝试——每栋居民楼都有自己的栋长,由社区居民推荐产生,以“栋长会议”为载体,社区建立了一套自治体系。 

2011年,新区经验在全矿推广。一大批崇德向善、热心公益的居民,纷纷主动加入义工行列;五大社区“百名义工助千户”、“社区党员示范岗”、“邻里一家亲”……各具特色的活动亮点纷呈。 

“这相当于把社区的自治力量都充分调动起来,自己管好自己。”社管部经理谢文这样评价。 

随着2013年德铜义工协会的成立,短短两年义工人数骤增到1500余人,社管部修订了《义工协会》章程,出台了《义工星级评定办法》、六十佳创评、最美居民评选,更加规范的组织行为,更加到位的选拔、激励约束机制,让义工组织更具生命力;组建理事会,构建社区、协会、居民的互动平台,共商社区“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社区管理,人人都有发言权。 

…… 

自此,新区“自治共建”星星之火,终呈德铜社区管理燎原之势。 

社管部门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从原来的“独唱”,变成了现在的“领唱”,多方合唱唱响“和谐平安德铜”主旋律。 

更显著的变化,来自广大居民一呼百应的热情。 

“‘你们’变成了‘我们’”,义工童根木认为这是“自治共建”模式带给社区的最大变化。无论社区还是居民,都从“你要我做什么”,变成了“我要做什么”、“我们一起做什么”。 

这种转变,无疑会让德铜社区自治管理走得更远!(记者储朝晖  通讯员叶汉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