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德铜绿色发展的“碳”索之路

2022-09-08 10:31:32.0 来源:宣传教育板块

近年来,德铜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源头减排、过程降耗、末端固碳“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矿山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源头减排,优化能源体系结构 

站在德铜采区俯瞰,全长4000余米的废石胶带运输系统,犹如一条长龙盘踞于采区之巅,上万根托辊不知疲倦地旋转,带动着胶带载着废石向前飞驰。 

在距离排土场几十米处的工作间内,胶带运输工段副段长程智鹏正和同事忙着清点各类工器具,等系统一停车,便要立刻投入检修。 

采矿场废石胶带运输系统,至今已顺利运行了十余年。 

“矿山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率先突破,摆脱对高消耗、高排放的依赖。”实际上,在“双碳”大潮来临之前,德铜低碳能源发展蓝图就早已擘画。 

德铜每年的废石运输量8000多万吨,传统的电动轮运输需消耗大量的柴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废石胶带运输系统投入运行以来,能耗优势逐渐凸显。 

“每运输1吨废石,电动轮消耗柴油0.344公斤/公里,而废石胶带系统只需耗电1.678度。”程智鹏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年计划2000万吨废石运输量计算,光能源的消耗就可节约3000多万元。 

计算效益账的同时,程智鹏还在盘算着另一笔账。 

“今年前7个月,系统完成了1215.9万吨的运输量,对比传统的电动轮运输,直接减少柴油消耗4000多吨,有效减少了碳直接排放。”技经指标稳步提升,碳排放逐年下降,“一增一减”之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这样的能源替代实践,在德铜多点开花。 

化工公司余热锅炉投入运行以来,每年可回收焙烧余热发电近1亿度;铸造公司以中频炉淘汰煤气发生炉,每年减少煤炭消耗500多吨;新技术厂将原有燃煤锅炉改为天然气锅炉,回转窑燃料用天然气替代柴油,每年可直接减少煤炭消耗4400多吨,减少柴油消耗560多吨…… 

“柴改电”到“煤改气”、“油改气”,再到“烟气脱硫”、“余热发电”……每一次突破,都浓缩着德铜对能源转型升级的专注与渴求。截至去年年底,德铜能源消耗总量中,电力和天然气的比重近80%,以电力为主的矿山低碳能源发展新格局已悄然形成。 

未来,矿山将从采选核心领域‘绿色化’出发,多角度、全方位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持续深挖重点耗能设备、生产工艺等环节的节能潜力。 

过程降耗,提升设备用能效率 

要提升设备能效,科技创新是根本动力。 

处理量、电耗、设备台效……在德铜大山选矿厂半自磨系统中控室,生产班长周根林正紧盯电脑屏幕,实时监控着各项数据变化。 

“当班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节约用电上万度,我们可一点都不能马虎。”周根林指着电脑里的电单耗历史趋势图,眼神坚定。 

半自磨系统每天处理矿石2.25万吨,相当于一座中型选矿厂的处理量。 

矿石性质的复杂多变,直接影响系统的高效运行,也容易引起能源消耗的曲线波动。 

“我们每个班除了要通报当班的用电数据,还将它换算成减碳指标进行提醒。”周根林介绍,每节约1度电约等于减少320g标准煤的消耗,指数排行榜增强了全员的节能意识。 

意识的提升,带来了生产模式、工艺流程的系列变革:根据矿石的不同硬度,提前分流到不同系统;动态调节系统作业负荷与功耗的最佳平衡点;智能化建设加速推进,系统的各种运行参数实现远程在线监测、操控;围绕系统的生产瓶颈,全员展开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和攻关活动…… 

截至今年7月份,半自磨系统各项数据逐渐稳定,其中吨矿电单耗同比去年降低0.597度,按照月处理量67万吨计算,节省用电超139万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400多吨。 

数据的点滴变化,是德铜在各个环节不断拓展的节能空间。 

科技赋能之下,矿山节能视野进一步打开。 

北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落户矿山,更精准的定位、更快速的传输、更广泛的覆盖面,让采区工作更加协调、通畅、快捷,设备整体效能大幅度提升。 

浮选专家系统深度融合,应用浮选泡沫特征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浮选流程的全信息采集、监控、远程自动控制,生产更加平稳高效。 

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推进,自主攻关电网前沿技术,根据设备运行损耗分析,加速变电设备节能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电力系统结构,实现矿山电网运行最优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5G无线通信等一系列新技术的驱动下,矿山采、选等重要环节绿色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助推德铜在“双碳”大潮中抢占身位、赢得先机。 

与此同时,德铜还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深化与第三方节能公司的合作,按照合同约定比例共同分享节能效益,加快推广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挖掘矿山节能降耗巨大潜力。 

上马立磨机工艺生产线、开展永磁电机替代试验、实施节能变压器改造、添加纳米润滑油抗磨修复剂、推广智能高效节能灯具……眼下,德铜正多措并举、多方协同,矿山设备节能降耗路径逐渐清晰,能源管理正迎来新一轮“蝶变”

 

末端固碳,增加绿色碳库容量 

如果说通过能源转型升级和工艺装备优化来减排降碳,是德铜绿色低碳发展所做的“减法”,那么加快矿山生态深度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则是该矿着力做足的“加法”。 

仲秋八月,几场秋雨过后,矿山呈现一片绿色的“海洋”。 

在德铜西源岭生态复垦基地,环保部副部长徐佳佳正拿着“环保日记本”,忙着与技术人员交流雨后植被长势情况。 

合欢、金鸡菊、狗尾草、红叶石楠、大叶女贞……放眼望去,十多万株各类植物正竞相生长,铺满整个山坡,在微风的轻拂下摇曳生姿,与紧邻着的露天采矿作业现场相映成趣。 

近年来,德铜不断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步伐,加强与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实行“一域一策”,精准发力,集中攻坚,对已闭库的尾矿库、排土场、露采边坡、工业场地等区域进行生态深度修复。 

“高陡岩质边坡复垦”到“挂网+底泥湿喷植生”,从“原位改良+直接植被”到“生态长袋植生”……随着“双碳”政策出台,德铜又着力在提高植物多样性、重建生态系统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整个复垦区域的碳汇能力。 

多年的植被复垦、生态重建,带来了区域内水土质量明显向好,有力促进了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营造了多样化的生物种群生存环境,形成了人工植被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大生态”。 

今年前8个月,德铜累计完成生态复垦面积47公顷,目前矿山生态修复总面积达600多公顷,矿山每年的碳汇能力和绿色碳库容量正持续增加。 

每逢野外工作休息间隙,徐佳佳总会打开“蚂蚁森林”,发起线上“云种树”。看着脚下生机勃勃的苗木,他坚信不久的将来,这里终将绿树成荫,回归原始森林的本来面目。 

“双碳”时代,任何企业、任何行业都不可能置身度外,唯有识变求变应变,方能行稳致远。 

如今,走进德铜,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广袤的矿山大地上,正散发着无穷的低碳绿色发展生机与活力。(文/杨果 图/叶德辉 张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