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中非资源合作长路漫漫

2015-12-25 14:16:44.0 来源:总编室板块

中国非洲资源战略引起西方国家的不安 

中国在非洲的影响日益扩大,已经引起了西方的不安乃至焦虑。 

早在2008年5月,法国巴黎出版了一本《黑暗大布局——中国的非洲经济版图》,该书两名文字记者Serge Michel和Michiel Beuret以及一名摄影记者Paolo Woods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追寻中国人在非洲的足迹,行走数千公里,拜访了十五个非洲国家,就是为了一探中国在非洲所做的事。书中十二个章节,从被砍伐精光的刚果森林到污染了的尼日利亚河岸;从茫茫无边的尼日尔沙漠,到遍布输油管道的苏丹;从中国制造的埃及观光纪念品,到喀麦隆港都杜阿拉(Douala)的超巨大中国餐厅等,都有详细的记述。书中写道:“中国人在非洲的影响力,已经不是新闻。近四、五年来,我们在安哥拉、塞内加尔、象牙海岸(科特迪瓦)与狮子山共和国(塞拉利昂)的采访过程中,几乎每个地方都看到中国人的增加。改变的幅度,超乎很多人的想像。从几内亚总统——一个如今只前往瑞士治病的年迈老人,到稚嫩得尚无法辨明欧洲人与亚洲人差别的刚果孩子,一切的发生,非洲人彷佛得花上十倍的力气,才能理解这个变化。”书中通过一些小场面的记述,反映出中国对非洲的影响:“你好,你好!”走在刚果布拉萨市(Brazaville)的路上,愉快地玩着回力球的孩子们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或法语向我们打招呼。对这些孩子来说,所有的外国人似乎都是中国人。中国概念已经深入到天真无邪的孩子心目之中。在一架从苏丹到埃塞俄比亚的飞机上,机舱内坐满了中国人,机上的第七频道甚至用来播放中国歌曲,期刊杂志里则大篇幅地作了许多页以北京、万里长城为主题的报道,并且夸张地替某些中国药品品牌和中国制造的非洲纺织品做广告。最近几年,对研究地缘政治的专家们来说,“中国人在非洲”早已不再是什么敏感话题,而是国际关系与非洲大陆日常生活中的核心课题。 

中国加快与非洲国家的资源合作,自然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羡慕嫉妒恨”。中国没用一兵一卒,就“闯进”西方列强用炮舰并流着鲜血征服的非洲前殖民地国家,这一直让西方主流社会惊讶,一些人因此很不舒服。除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新殖民主义”论外,西方媒体也趁机对中国的非洲资源战略进行妖魔化渲染,“中国入侵”、“掠夺资源”、“建立帝国”等针对中国的声讨时常见诸西方媒体。 

英国广播公司(BBC)2011年年初推出名为《中国人来了》的纪录片,从西方媒体视角描述中国人“大量进入非洲”,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是为自身的利益,对非洲没有好处”。中国的对非援助和在非投资,被日本电视台称为“蜜糖”攻势。德国电视2台则说,这对西方公司来说是场毁灭性的竞争。德国锐利左翼网评论称,非洲是中国全球战略的一点,这与北京在国际事务中的新角色相辅相成,这就是“和谐”背景下的帝国主义。英国《独立报》的文章也声称,北京正在非洲打造“远离本土的21世纪帝国”。2008年6月1日,美国《Fast Company》推出题为“中国风暴席卷非洲”的特别报道,其配发的合成图片将五星红旗覆盖在整个非洲大陆之上,文章称,“中国对非洲的商业入侵无疑是冷战结束之后南撒哈拉经历的最重要地缘政治发展,是一次史诗般的推进,必将重绘全球经济版图。”一名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将这一趋势形容为“海啸”,另一些人甚至将非洲改称为“中非洲”。文章还进行了这样的比较:当下生活在尼日利亚的中国人总数已超过大英帝国鼎盛时英国人在尼日利亚的人数。 

为什么西方人对中国在非洲的影响这么敏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徐伟忠研究员道出了个中原委:“非洲的奴隶和黄金,帮助欧洲列强实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非洲的原材料和市场,又是它们完成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非洲的血泪堆积出了欧洲的发展。欧洲人把非洲当成自己的后院,是非洲的前宗主国。中国人进来,当然让它们很不舒服了”。美国在非洲也有巨大的利益,有分析指出,美国对非洲的战略资源依赖性非常大,除了石油资源外,美国的45种战略资源里面,有50%以上依赖非洲,更有30多种的依赖度高达80%到90%,甚至达到100%。 

法国对非洲的眷恋更甚于其他西方国家。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非洲研究中心执行长严震生在向台湾读者推荐《黑暗大布局——中国的非洲经济版图》一书时说,法国一向将非洲视为它“狩猎的私密后花园”,不容其他国家染指。两位来自法国的记者对其母国在非洲的经营受到中国强大的威胁,提出极为严厉的批判,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后花园逐渐消失的不舍与惋惜。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西方国家能够容忍中国徜徉在它们的后花园里吗?所以,它们通过各种方式抹黑中国,不想看到中国直接与非洲展开经济合作,希望继续保持由它们从非洲攫取自然资源然后再卖给中国人的局面,因而采取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法来破坏中国形象,企图达到在非洲人中激起反华情绪的目的。 

利比亚动乱背后的“资源”较量加大了中国非洲资源战略的风险 

20112月下旬,利比亚爆发严重政治危机。面对这一突发性事件,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调动一切海陆空交通工具,对利比亚的3.6万多中国公民展开了一场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撤退。中国政府果断伸出援手,虽然比较有效地化解了身处利比亚社会暴乱中的3万余名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风险,但数十家中国公司在利比亚动乱中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犹如长江之水,逝者如斯。商务部声明称,中国在利比亚开展投资合作的企业多达75家,涉及50个项目、188亿美元,其中27个利比亚中资企业工地、营地的车辆、施工机具、材料、办公设备及现金等遭到抢、砸和烧毁,正在施工的工程遭到严重破坏,数十名工人受到伤害,经济损失惨重……。 

作为非洲第一大储油国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的利比亚,历来是欧洲的重要能源供应地,西方各国的石油集团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投资,光法国就有30多家石油大亨的利益在利比亚,法国还曾经统治利比亚长达数年,并且在地理位置上也是离利比亚最近的军事大国之一。作为非洲的“门户”,利比亚对法国来说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利益。 

随着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抛弃”和非洲国家的觉醒,中国在非洲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毫无疑问地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忧虑,特别是中国企业的大量投资,更被视为动了西方国家的“奶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它们不愿看到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增强,更不愿意中国企业分享自己“狩猎后花园”的利益。萨科齐上台后,提出了“重返非洲”的战略,并积极倡导成立地中海联盟,但卡扎菲并不买萨科奇的账,他自认为是“非洲雄狮”,意欲打造以他为首的“非洲合众国”,大有和萨科奇“对着干”之势,这无异于引火烧身。于是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利比亚国内危机,以保护人权为借口,悍然出兵空袭利比亚,帮助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其意在敲山震虎,减弱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遏制中国强势实施的非洲资源战略,既收拾了卡扎菲,又“教训”了中国,收到了“一石二鸟”之效。曾任里根政府财政部副部长的罗伯茨承认,毫无疑问,打击卡扎菲的行动实际上是西方对中国展开的幕后战争。法国情报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德内瑟在其新书《阿拉伯革命:不为人知的一面》中引用大量事实再次论证这一观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之所以强力干预北非和中东政局,其战略要旨之一就是要削弱中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影响,控制中国继续从这些地区获取资源,以便在必要时候对中国施压。 

由此可见,尽管中国企业和非洲的资源合作成果斐然,非洲国家也普遍奉行对华友好政策,愿意和中国企业合作。但也应清楚地看到,某些西方国家仍然固守殖民思维,不愿看到中国染指非洲,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资源合作说三道四或粗暴干涉,有些西方媒体也在推波助澜,不断抹黑中国,在它们的鼓噪之下,有些非洲国家的政府乃至民众对华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加上部分国家政局不稳、民族矛盾突出、腐败盛行、经济贫困、法制缺失等,中国企业对非资源合作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