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如细雨,家教如甘霖。从孩提时的不说谎、讲礼貌、要坚强;到少年时期的勤持家、乐助人、爱老幼;再到青年时代的有理想、有抱负、爱国家。严苛的家风家教,慢慢厚植进我们三兄妹的人生成长每一个阶段和时期,伴随、呵护、引领着我们慢慢成长,直到参加工作多年以后的某一天……
2009年11月的一天,我提干后的第一个周末就回到婺源老家,第一时间把这个“喜事”告诉了家人。虽然我知道,母亲内心肯定为我这些年的努力而高兴,但是,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要好好干,要对得起这份工作,不该要的东西千万别要,别贪小便宜,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母亲又继续叮嘱道:“你爸爸从部队转业后到乡政府,当了一辈子干部,直到退休都是堂堂正正,家里带你们三个小孩,再苦的时候,你爸爸都没有拿过别人一分钱。你一定要像你爸爸一样,做一个让人看得起的人。”第三句话是家庭条件相对小康的小妹对我说的:“哥哥,你能到现在也不容易,以后不能乱要别人东西,如果缺钱,私下和我说,我给你。”家人的只言片语,胜似千金重托。
这就是一个平凡农村母亲的千叮万嘱,虽然平时家风家训母亲没有少说,但在那个时刻,这种叮嘱分量十足、力量十足、警示十足。从那以后,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母亲和妹妹的叮嘱就像“一把家风利剑”悬在我的头上。
我出生在江西婺源一个山村,从小就受到婺源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取舍分明真学问,谁人不羡洁而廉”、“唯义是从钱不爱,厉害两字总无干”等家风家训的熏陶。我长在红旗下,父亲母亲都是“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党龄加起来有100岁。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不仅培育了我们三兄妹凡事讲规矩,清白做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不占便宜的优良品质,更培育了我们的家国情怀。
年近八旬的父亲,读书不多,年少从军,部队大比武提的干,转业回家就没离开过基层,是一个正直,疾恶如仇的基层干部,更是一名老党员。上个月的周末,回家陪他吃饭,聊到干部做事担当和作风,父亲说道:“党员,就要对党忠诚老实。”没有太多深奥的哲理,但却是父亲作为一名老党员,对党的最朴实、最执着的认识,也是家庭家风里让我对党性最初始、最直接的认识。回过头来想,当年我也穿上军装走进部队,父亲对我没有太多诸如提干之类的要求,叮嘱得最多的一句就是:“要争取在部队入党。”回到2019年高考季,我送女儿走进大学校园,我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也是那句:“到了学校,第一件事就是递交入党申请书,努力学习,做一个优秀的人。”三代人接力,赓续家传,信仰永不消逝。
母亲是一名在党50年的女党员,更是一位严母,从母亲最严苛的一个要求,就是一句不文明的话都不能说,即便是小时候与伙伴发生冲突,母亲首先指责的是我。印象最深就是带着我们兄妹照顾邻里的三位孤寡老人,以至当兵期间每次回家探亲,孤寡老人莲婆婆存着的几枚鸡蛋、两块好吃的糕点,都要颤巍巍用围兜兜来给我。虽然莲婆婆离开人间已有27年,但那种不是至亲胜似至亲,隔代关爱的点滴情景犹然历历在目。
母亲虽然一辈子在农村,但也是一个有着满满家国情怀的农村妇女和老党员。虽然在农村,从未拖欠过一分党费,是村中村民家庭义务纠纷调解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数不胜数。最让我钦佩的就是2021年全民接种新冠疫苗第一针开始,在大部分人坐等观望时,身在农村的母亲和父亲主动带头第一批完成了疫苗接种。两个月后一天,我的一位还未接种第一针疫苗的发小,在我家“撞上了枪口”,他就疫苗接种好与坏、安全不安全、可靠不可靠发表观点时,身边的母亲厉声训斥道:“你看共产党对我们这么好,免费接种疫苗,你还这样。”信仰的力量,当场让发小无地自容,也让我感觉到了差距。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朴实无华,党性立场坚定,家国情怀满满的母亲。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的父亲母亲渐渐老去,老去的是他们曾经伟岸挺拔的身躯,让我黯然伤感。褪不去的,是父亲母亲传承给我的,那纯纯的红色基因、良好的家风家教、朴实的家国情怀,使我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了我的理想,培育了我的人格,塑造了我的品质,让我受益终生。
家风就像一盏家庭的航灯,指明人生方向!
家风也像一面正反的镜子,可以照射品质!
家风更像一种优良的基因,值得代代相传!
作为一个奋进新时代的弄潮儿,一个德兴铜矿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好的家风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到每一个岗位机台,让好的家风心手接续、传承发扬。(查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