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演讲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
演讲主题:《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两个观点》
1、国资、国企改革要把产权制度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2011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期间中国经济发生一些变化包括了,速度调整、结构变化和动力转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放缓,国有企业困难逐步显现,今年1—10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实现利润均呈现下滑趋势。
而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整体上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工业产品需求不断下降。预计在“十三五”前后,不同工业产品将先后进入需求峰值,而且越是劳动密集型的也早,资本、技术密集型则相对较晚
因此,国有企业在困境中,仅仅依靠产权制度改革、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远远不够的。要把产权制度改革与国有资本的战略行调整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国有经济发展实际上为适应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整体需求,被动定位作为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因此,大多国有资本投放在了充分竞争的行业。
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给出了很明确的建议。“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这五个方面都更为强调公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需要全面退出竞争行业。竞争行业中也能体现公共目标。未来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可向能源、金融、基础产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调整。
2、地方国资、国企改革要与地方债务治理和财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
地方国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殊性。一个是基本很少有地方国企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地方国企往往与地方投融资的工作高度结合。
因此,新一轮地方国资、国企改革一定要把企业改革和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财政能力提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包括出售国有资产补充财政不足,投融资平台自理结构的建立,企业重组等方面。
这样既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又化解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