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铜研究院作为江铜的创新高地,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担负起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使命,“三年创新倍增”期间,建设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科研队伍,产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为公司“三年创新倍增”,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筑巢引凤纳英才
科技发展在于创新,创新发展在于人才。
江铜研究院坚持“高起点、新机制、高待遇”引进人才,精准引进“高精尖缺”的领军人才,市场化招聘博士和硕士。
三年来,江铜研究院共引进毕业于国内外高校的博士54人,硕士73人,硕博员工占比高达84.8%。一大批高层次的科研人才陆续加入,江铜研究院成为名符其实的人才高地。
为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全方位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江铜研究院通过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和薪酬考核机制,加快人才薪酬体系、绩效评价的市场化,开辟技术晋升通道,推动知识产权入股,探索挂职锻炼机制,做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胡意文等一大批优秀青年研发人员。
此外,不断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成了试验楼、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引进了辉光放电质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矿物参数自动分析系统等多台尖端分析检测仪器,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科研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综合环境。
科技创新结硕果
在“三年创新倍增”攻坚中,江铜研究院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发展模式,紧紧依靠江铜资源优势,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完善科研平台建设,深入开展铜产品深加工、铜基先进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碳纳米材料研发与应用等技术研究,在多个领域走在江西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性能超微细丝铜银合金线坯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日本古河电工的线坯,能稳定拉出 0.016 毫米铜线,但国产线坯仅能拉出 0.04 毫米。为突破这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研究院迎难而上,突破了线坯生产的关键问题,实现 0.016 毫米微细线拉制,现已能够拉100 公里不断线。研究院目前已开发了高品质铜银合金线坯及微细丝线制备全流程工艺,并建成了铜合金线坯成套中试生产线。未来,研究院还将计划建立线坯及微细线产业化生产线,预计年产 2000吨以上,产值大幅增加。
高性能微合金化稀土铜的研发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在半导体、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高端领域,高性能纯铜热管是最佳选择。虽然我国对高性纯铜产品需求巨大,但因技术不稳定,只能依赖进口,技术空白亟待填补。依托江西稀土资源优势,研发团队致力于打通高性能微合金化稀土铜材生产技术与成套工艺,最终突破了一系列稀土铜管关键技术,成功研发了高性能稀土无氧铜管的生产工艺,不仅提高了纯铜管的导热率,而且提高了材料的高温强度和耐高温烧结性能。目前,该成果已在加工事业部小批量生产和销售,待条件成熟后,将稳定固化生产工艺,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规模。
超稳泡沫消除设备研发取得突破。在选矿工艺流程中,浮选过程产生的大量超稳泡沫会造成一系列生产难题,导致传统喷水和化学消泡效率低下,江铜矿山长期以来受困于该项技术难题。研究院创造性地提出撞击负压消泡原理,并依据该原理设计研发了国内首创的超稳泡沫捕集及消除成套设备,不仅具有强普适性,适用于有色、煤炭、贵金属等多矿种洗选领域,且安全环保,无清水及化学药剂添加,设备泡沫捕集率高达 90%,泡沫消除率高达 97%。目前,此成套设备在德兴铜矿精尾综合厂9#、8# 浓密机上运行良好,研究院正在与德兴铜矿商讨此设备的推广应用。
低偏析钼铼合金研发项目也即将走向中试。目前国内钼铼合金产品,无法满足空间堆使用的技术指标。国产钼铼合金产品存在成分偏析、结构不均匀等问题,亟待攻克。研究院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自主搭建制粉平台,并开发制粉、烧结工艺,成功解决钼铼合金产品成分偏析问题,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未来研究院将搭建具备 10 公斤级产品生产能力的制粉、烧结、加工研发中试线,实现小批量销售。
截至目前,江铜研究院共承担科研项目126项,完成68项,申请专利91项,获得授权34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已取得产业化成果29项,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未来,江铜研究院将继续秉持“思无止境,行惟致新”的核心价值观和“执着严谨、担当有为”的团队精神,用智慧深掘资源价值,以创新引领产业未来,建设成为对江铜高质量发展具有贡献力、对行业科技进步具有影响力的一流研究院。(文:王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