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朱若林:矢志铜箔欲争雄

2020-08-17 14:41:18.0 来源:平面媒体板块

    江铜技术研究院与江铜耶兹铜箔公司,两座办公大楼相距仅仅750 米。 

一年来,朱若林博士奔走在两栋大楼间。上班时在铜箔公司,他是挂职锻炼的总经理助理;下班后在研究院,他是带领3名硕士科研人员的研究员。 

两种身份,一个目标,朱若林用“学习力”将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高端铜箔国产化而不断努力。 

为铜箔而来,为铜箔而战 

1990年出生在江西赣州的朱若林,在他乡求学近10年,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得知江铜研究院加工研究所急需招聘博士从事电解铜箔的研发,他毫不犹豫地来了。 

目前国内大部分电解铜箔高端产品仍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垄断,而我国电解铜箔领域技术人才十分欠缺,尤其缺乏既精通铜箔生产工艺又懂铜箔高端产品开发的高层次人才。基于此,朱若林更加坚定了向高端铜箔国产化方向努力的目标。 

硕博期间,朱若林的研究方向是电化学。初到江铜的他,虽然拥有扎实的电化学和金属材料专业知识,但对电解铜箔行业完全陌生,而研究院当时还不具备电解铜箔试验研究条件。 

从零开始,朱若林迎难而上,甘做“门外汉”。他一边争分夺秒、挑灯夜战,认真学习电解铜箔相关文献;一边申请采购仪器设备、探索试验方法。同时还到铜箔公司深入一线实习,熟悉生产工艺,并主动向铜箔上下游厂家、专家和客户虚心求教。 

朱若林承担的“高抗拉锂电铜箔开发”项目是江铜“三年创新倍增”的重点项目之一。这种铜箔厚度只有8微米,而一张A4纸的厚度大约有100微米。这么薄的厚度,每平方毫米的抗拉强度却要达到40公斤,而这也是决定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中锂电池使用寿命的关键,目前只有韩国、中国台湾等实现高品质产品的量产。 

由于铜箔行业相对封闭,同行之间缺乏技术交流,相关资料也很少,且期刊论文涉及的相关工艺参数与现场差别太大,借鉴意义不大。朱若林与研发团队只能从头开始,在“缺技术基础,缺参考资料,无实验平台”的条件下,硬着头皮做起了项目。 

每天,他们对几十种添加剂进行组合“加减”,探索铜箔研发最核心的添加剂配方;自己开发镀液循环电解铜箔小试装置,来解决没有实验设备的难题。 

 “真的记不清楚失败过多少次了”,回想过去这段研发历程,朱若林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科研路上无捷径,每一次失败都是一场历练。 

随着试验数据不断增厚,朱若林渐渐走进了电解铜箔研究的大门。实验室研究、现场中试……朱若林不断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和现场生产情况结合起来,努力打通实验室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单兵作战”到“全局视野” 

虽然博士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现场工艺技术和生产经验相对欠缺。“挂职锻炼对我而言,是补短板的好机会”。从实验室到生产现场,朱若林虚怀如谷,坚信学习是自己过去、现在、未来保持进步的“法宝”。  

“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专家”。抱着这样的认识,朱若林将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当作自己的老师,面对各种工艺细节上不懂的地方,主动虚心求教,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收获大一点,不到三个月时间,他就对电解铜箔的工艺流程和管控关键点形成了深刻认识。 

可以说,每个博士都是带着任务去挂职锻炼的。不仅要推进已立项的项目,还要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解决问题的胆识去寻找一些可以立项的项目。 

如何把试验室成果应用到铜箔公司中,如何把专业知识与生产现场的经验、现象结合起来?这是带着任务的朱若林在挂职锻炼期间,一直在学习、思考、探索的事。 

产品稳定性,是多年来困扰铜箔公司,屡次攻关未能解决的问题。挂职协助铜箔产品生产管理的朱若林,主动扛起担子,扎根一线,深入现场,攻关各项现场实际问题。 

作为电解铜箔的第一道工序,高品质溶液是做好铜箔产品的前提。 

朱若林查阅了近四年来铜箔公司采购、检验、生产环节共十几万个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不厌其烦地交流讨论,形成了二十多页的研究报告。 

这次研究,首次发现活性炭和硅藻土的加入,是溶液中钙和镁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明确了不同铜原料对不同杂质元素的影响,以及铜原料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一个又一个问题扑面而来,一次又一次攻关迎难而上。一年来,影响铜箔质量和外观的问题,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在朱若林团队的攻关或牵头下,一一得到解决。 

挂职铜箔公司总经理助理,朱若林面临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这一陌生领域。他一如既往发挥“学习力”,把中心组学习会以及每天的早调会、每周的总经理办公会、部门质量周例会等作为自己提高素质、了解经营管理的课堂。 

“生产人员在会上反映的问题,严不严重?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该由谁去解决?”带着这些疑问,朱若林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凡是会上被重点强调的问题,他都会花时间去仔细了解;而在会上提到的有关生产现场问题,只要和他的专业知识稍微沾点边,他就会主动协助解决。 

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渐渐地,朱若林对企业决策、生产管理有了全局认识。无论是经营好一家企业,还是生产出好的铜箔产品,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相互协调配合,每个环节缺一不可。 

认识越来越全,思考越来越深,困惑越来越少,时不时还主动提出个人建议,与经营管理层探讨问题,朱若林的进步被大家看在眼里。 

不只是750米的跨越 

又一个夜色降临,离江铜研究院不远处的江铜物业篮球场上,篮球拍打地面的声音不绝于耳。校田径队出身的朱若林以前也是篮球场的常客,而现在,朱若林只想用好下班时间,在实验室里分析试验数据,加快推进手头的科研项目。 

挂职锻炼以来,朱若林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也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我现在很害怕受伤,一旦伤筋动骨,就把工作耽误了。” 

晚上10点以后,朱若林如常回到家中,刚过周岁的儿子已经熟睡。清晨5点以后,朱若林被儿子“咿咿呀呀”的声音“叫”醒,开始了他的每日例行晨跑。 

这是他挂职锻炼后的日常。以往热衷的篮球运动过于激烈,朱若林将在球场拼搏的热情,投注到了工作场中,而能利用早晨这段时间,温馨地陪陪孩子、温和地锻炼身体,朱若林觉得很幸福。 

加入江铜后,朱若林陆续申请和主持了“高抗拉锂电铜箔开发”、“电解铜箔添加剂研究”、“超低轮廓电解铜箔”3个科研项目。 

518日,为了助力抗击疫情,朱若林第一时间报名献血。本打算按照医嘱,早点回去休息。铜箔公司研发部经理临时通知朱若林,让他带领研究院铜箔团队参与现场调试高抗拉锂电铜箔的添加剂配方,希望能调试出合格的高抗拉锂电产品。 

这是一次难得的调试机会,朱若林一分钟都不想错过,毫不犹豫就带着团队来到现场。调试时,一边紧盯现场铜箔表面随添加剂调整而发生的变化,一边现场取样进行比对,讨论下一步调整方向。紧张的节奏,持续到第二天凌晨2点,但朱若林却没觉得辛苦。 

怀抱信念,再忙都不会觉得累。 

这次调试,铜箔抗拉强度、粗糙度、延伸率三项性能参数达到合同要求,虽然,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但朱若林有信心。 

而手头上的另两个科研项目也在有序推进,“电解铜箔添加剂研究”项目在实验室已经试验添加剂种类20余种;“超低轮廓电解铜箔”项目开发出新配方可以将铜箔表面粗糙度降低至0.6-1.0μm 

短短三年时间里,朱若林觉得自己经历了两次大跨越。第一次跨越是参加工作,从只需安心做好科研项目的研究生,转变为独立组建研发团队、搭建科研平台的研究员;第二次跨越则是挂职锻炼这一年,从只懂做项目的科研人员,转变为具备系统思维,懂得全局思考的复合型人才。 

“无论到哪个岗位工作,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挂职锻炼期满,思及未来发展之路,三十而立的朱若林坦言,未来想继续投身于高端电解铜箔的相关工作中,为高端铜箔国产化,为江铜“三年创新倍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文字:徐颖   图片:朱若林 编辑:许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