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从未改变的三个“臭皮匠”

2020-07-09 08:46:43.0 来源:平面媒体板块

 

故事要从10年前开始说起…… 

自从2011年,德铜采矿场从国外进口了14台卡调车载机,该场员工李桂生就开始琢磨起这个“小家伙”了。 

卡调车载机主要用于接收调度信号,价格十分昂贵,仅用于连接的线缆损耗,每年就至少花费十五余万元,还得提前半年从国外采购。 

作为采区卡调系统的硬件维修工,李桂生对这些线缆和机器再熟悉不过了。 

“线体功能太多,用不上。”“容易磨损,价格还贵。” 李桂生善于发现问题,当时,在旁围观的周余福、钟湘也忍不住连连点头。三个人一合计,立即形成共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买外国的线缆呢?我们可以自己造啊!” 

就这样,三个“臭皮匠”凑到了一起,开始进行线缆的“大改造”。 

经过工艺研究、现场调研后,他们决定“化整为零”,从国内购买各部分备件,自行组装成线缆。 

很快,一批从国内购买的航空插头、网线、电源线、信号线到货。心里憋着一股劲的三个人,卷起袖子热火朝天地投入到这一特型线缆的研发和制作中。 

41针的航空插头怎么是焊接式的?”当时国内没有压接式的41针航空插头只能采用焊接。但这种高精度的焊接很难一次成功。 

“每个针焊完了用热塑管套固定怎么样?还能防氧化。”老李的脑子里突然蹦出这么个想法。 

三人相视一笑,一拍即合。 

最终,新制作的线缆得到了一致好评,不仅增加了灵活性与实用性,还可以根据不同车型分别制作,而且每根成本仅仅500元,还不到进口线缆11000元价格的零头。十年下来,就是150万,他们想想都觉得开心。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这150万省下了,“小李”、“小周”、“小钟”却变成了“老李”、“老周”和“老钟”。岁月虽然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颗心却始终意气风发。 

如今,偌大采区无线信号的畅通、通讯基站的信号维护和改造、对讲机的日常维护……面对一拨又一拨席卷而来的难题,这三个“臭皮匠”又如同当年面对国外的技术壁垒一样,大喊一声:“动手!肯定有解决的办法!”(文字:郑文祥 图片:李桂生 责编:许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