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新型巡逻艇游弋于库区各个角落;陆上,分布7处的在线监控摄像头昼夜监视;空中,一架黑色无人机如猎鹰般在盘旋……
德铜5号尾矿库去年11月投入试运行,今年是该项目投产后经历的首个汛期。随着主汛期逼近,德铜“多兵种”联合作业,“水陆空”立体协防,全力筑牢5号尾矿库安全防线。
4月9日,一艘牌号为“赣上饶交8006”的新型巡逻艇在5号尾矿库下水,沿狭长库区完成首航。该艇长12米、宽2.7米、排水量6.7吨、最大航速30公里/小时,艇上配有GPS定位、电子报警器、视频监控器等装备,其中,一种叫水深仪的装备,可感应到水下20米的各种状况,让驾驶人员在行程中,随时掌握水的深浅,避免触障、搁浅。
“有了新型巡逻艇,可穿行于常人无法靠近的各种复杂水域,极大方便了我们对水质的检测和对库区的巡查。”德铜精尾厂工业水处理工段段长黄健勋告诉记者。如今,他有了另一个头衔——船长。
随着5号尾矿库全面进入试生产,滩面长度、水位高低等情况时时变化,要让尾矿库安全度汛,这些变化必须悉数掌握。
在5号尾矿库在线监测管理站,技术员周琪琪正在查看7个不同监测点实时传送的画面。与画面同步传输过来的还有降雨量、浸润线、库区水位等重要数据。图像和数据,在安全框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一旦某个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迅速发出预警。
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已实现在线监测系统与手机的捆绑,只要在手机端输入网址和密码,所有数据、图像在手机上一览无遗。”除了技术员,现在周琪琪还有另一个身份——报警员。
5号尾矿库库容达10.31亿立方米,是一座特大型尾矿库,采用上、下游两头筑坝方式堆筑,两座坝之间的联络通道超过20公里,给巡查带来很大困难。
困难,现在随“机”而解。德铜技术员卢海峰正操作一架黑色无人机,随着手指的拨动,无人机腾空而起,瞬间飞到百米高空,沿着预先设定的轨迹,边飞边拍。
“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巡查,无人机更快捷、便利,而且视野开阔,图像资料丰富,已成为库区巡查的‘技术骨干’。”前段时间,卢海峰通过努力,取得了无人机飞行驾照,成了该厂五名“正牌飞行员”之一。
“下一步我们还将实现无人机自主巡航、拍摄,获取高质量巡查数据,为5号尾矿库安全绿色运行,提供可靠的依据。”(文图:祝兵 责编:周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