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助力脱贫攻坚 江铜书写生动答卷

2020-01-03 18:28:06.0 来源:总编室板块

 

20191231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龙子平来到铜鼓县大塅镇双红村,走访慰问贫困户,考察调研帮扶工作情况。整洁的村道村貌,靓丽的文化广场,年可加工鲜笋200万斤的笋干加工厂……短短一年多时间,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双红村,也成为江铜帮扶工作的最新缩影。 

成立至今,江铜始终不忘“企业公民”身份坚定践行社会责任,在扶贫攻坚、希望工程、慈善赈灾、体育竞技、圆梦行动等多个领域,累计捐资过亿元。 

近年来,江铜积极响应“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全力以赴助力贫困地区脱贫,书写了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生动答卷。 

——题记

 

从莽莽群山的井冈山曲江村,到千年文化古村落上饶宗儒村,从西南边陲的云南孟连,到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饶河……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江铜把初心和使命镌刻在脱贫攻坚的战场。 

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的铿锵话语,催人奋进。 

肩负起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江铜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趟出了富有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产业赋能,“摘帽”之后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早上五点,初冬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叶维祝简单收拾几身衣服,从德兴铜矿的家中出发,经由南昌一路南下井冈山,辗转东上乡。 

接近晚上7点,叶维祝终于到达目的地——曲江村。直线距离447.6公里,14个小时的车程,这条牵挂贫困村民的路,叶维祝已经记不清走了多少遍。 

曲江村,隶属井冈山市东上乡,是井冈山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之一。201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井冈山市东上乡曲江村成为江铜的定点包扶村之一。 

原本是德铜地方工作部副部长的叶维祝,也有了另外两个新身份,江铜驻曲江村工作队队长兼曲江村第一书记。 

定点帮扶的几年里,叶维祝每个季度的驻村时间不低于50天,吃住在村里,这里也成为了他另一个牵挂的家。 

“那个时候,处处都是垃圾堆,老百姓出行都要捏紧鼻子。” 回忆起刚来曲江村的日子,叶维祝记忆犹新。 

房子是歪歪斜斜的泥巴墙,一到晚上到处漆黑一片,出门基本都是雨鞋,泥泞路面让人无处下脚。 

在最贫困的村民家里,一口锅、两床被,便构成了家庭所有,“贫困感”扑面而来。 

定点帮扶曲江村之后,三年里,江铜陆续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架桥铺路、挖沟修渠、整治改造、帮扶助困……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曲江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 

一组数据,直观展现扶贫成果:新修饮水工程2处,新建休闲文化广场1处,新建文化活动中心1座,整治水渠1500米,新修入户路1025米,修建连组桥1座,建设灌溉水渠1800米,硬化道路1200米,新建排水沟1200米,推动主干道绿化、小型停车场、村民心景园、河道整治建设,修建了900平方米村民健身休闲广场。 

路好了,桥修了,村子里不再是“雨天一身泥、夜里一片黑”的样子,如今的曲江村,道路宽敞干净,庭院落落大方,村庄旧貌换上了新颜。 

201712月,曲江村顺利通过吉安市、江西省和国家第三方评估考核,退出贫困村,为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做出了积极贡献。 

帽摘了,可是扶贫工作结束了吗? 

在叶维祝看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更像是起点……如何保证已经脱贫的人不会再次返贫?骨子里“用未来思考今天”的江铜人,总是把目光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2018年,江铜出资产业扶贫资金20万元,吸纳村民入股5.8万元,成立白莲合作社。90亩的一片低产鱼塘地种上了莲花,同时养鱼、养虾,打造成“莲++虾”的立体化养殖模式。 

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施行“农户+贫困户+合作社”的产业结构模式,村民以土地流转、股金入股的方式加入白莲合作社,尽最大可能创收。 

合作社成立当年,仅白莲产值就达20余万元,利润3.5万元,村民作为“股东”,拿到分红,同时又是“产业工人”,获得劳务收入6万余元,还是土地的“包租婆”,拿到租金4万余元,几笔钱一累计,收入十分可观。 

尝到了甜头,江铜因地制宜,投入30万元购买了一台旋耕机、两台收割机,成立农机合作社,不仅能帮助村民收割稻子、翻田耕地,还可以租给别的村用,收取租金;同时,利用曲江村山高林密的特点发展养蜂产业,引进了井冈山市海伦堡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养蜂300箱…… 

几年下来,村子里的产业经济不断提质升级,效益越来越显著。村民人均收入也由2015年的4600元提高到7300元,成为井冈山市村级多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扶贫扶上马,产品消费再送一程。为了打开各类“山货”的销路,叶维祝带着莲子样品各地跑,江铜的每一个单位他都跑了个遍。浙江、福建、九江等地,他都带着莲子样品出去跑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山沟沟里的农产品跑出了一条畅销之路。如今,曲江村出产的白莲、蜂蜜等土特产 “穿”上了包装盒,印上了“井冈山”的Logo,既有“颜值”又有“品质”,岁末年终更是摆上了年货的展台,进入到千家万户。 

2019年我们的销售额突破了100万,村产业收入突破了30万元……”想到这些,叶维祝百感交集,四年前还是集体经济为零的“空壳村”,如今已经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下一步,我们不仅要培养一支年轻的村干部,还要培养他们的产业意识,培养出一支扎根在这里的扶贫队。” 

初冬时节,野菊花盛开,芦苇花正白,成群结队的蜜蜂在田野间飞来飞去。在曲江村,蜂蜜产业从无到有,建立了自己的厂房、生产线、品牌、村集体经济养蜂场…… 

农户的蜂蜜在村里就能加工成罐装产品。工厂每年能加工5万多斤蜂蜜,加工好的井冈山蜂蜜每斤单价超过百元,村民们的日子也是越来越“甜蜜”。 

坚持走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村集体经济充实了,发展动能愈发强劲,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 

对于曲江村的村民来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加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旅游带动,省级贫困村登上央视舞台 

2018年春节前夕,年味渐浓,德兴市宗儒村男女老少400多人齐上阵,身着喜庆红色衣服,扁担上系着红绸,“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阵阵扁担敲击声附和着村民们有力的吆喝声,一场特别的迎新年民俗活动“打扁担”正在进行。 

扁担声声震,震响了宗儒村的乡间田野,更是在当年的大年初一,登上了CCTV央视的大舞台,在《东方时空》《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等多个栏目的播出,一时间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打扁担”在宗儒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村民们看来,一根扁担,挑起的是粮食,也是对家庭的责任,更寓意着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望。 

2015年,江铜将这根“扁担”接到手中,放在肩头,开始定点帮扶宗儒村。 

宗儒村,坐落于怀玉山间,青山环绕,风景秀丽,拥有全国唯一的明代功名坊——亚元坊。 

自唐而始,建村千年,宗儒村因“宗文礼、振儒风”而得名,从村子里走出过御史大夫王季通、武陵知县王季明等文人雅士。 

刚到村子里,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徐志清便与村委合计,利用宗儒村的文化古迹和自然资源,做足生态旅游大文章。 

可是,一代又一代苦读的学子,为的就是能走出大山。如今想要请人进山,谈何容易? 

“村子离市区70公里路程,跨过山丘,走过田埂,行走20里到达乡镇公交站点,我们自己进城都得花好几个小时,有谁肯来?”村民的感慨深深印进徐志清心里。 

脱贫致富谋出路,先得找一条出山的路。2016年,经过多方筹措资金,进村的公路进行了全面修整,铺上了沥青。 

新建成的路,大为缩短了出行时间,村民坐车到县城只需要40多分钟。 

在宗儒,一条碧玉河水,蜿蜒穿村而过,因文人辈出,这河水也被称之为“进士河”。围绕着“进士河”,徐志清和村委班子有成效地开展秀美乡村建设,对村庄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进行品味提升、文化植入,先后建成一河两岸水乡文化休闲区、千亩荷花产业基地等景观。 

2018630日,宗儒村首届荷韵莲情荷花旅游文化节盛大开幕,盛夏荷花风采,浓郁民俗风情,吸引了周边游客近千名。 

扁担舞,快闪表演,篝火晚会,皮艇漂流、荷花灯许愿……搭着旅游文化节的东风,古村的荷塘也热闹了起来。 

家住河边的村民王秋云,之前以种植油菜花、打零工为业。2019年,王秋云在自家开起了小餐馆,掌勺炒菜接待游客。 

“我们自己吃什么菜,就炒什么菜给游客吃。”土生土长的王秋云,尝试做起了乌佬果等本地特色小吃,各类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农家菜。“碰上高峰期,等着吃饭的客人都排起了队。”说起生活的变化,王秋云乐得合不拢嘴,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经过近年的开发,村子逐渐形成了“赏荷观屋品茶”的河岸式旅行路线,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游客的增加,也带动了当地餐饮、土特产品的“跑火”,村民家家户户根据自身实际找到了致富门路。 

王元生本是村里的建档贫困户,放过羊,养过蜂,可不赚钱。前两年儿子得了重病,高额的医疗费用,王元生不得已离家远赴浙江打工,干的是没日没夜的重体力活,没几年身体也跟着垮了,落下病根回到了村里。 

“没有经济来源,靠吃低保是实现不了脱贫的。”江铜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关心慰问的同时,找准“病根”下“药方”。 

工作队利用国家贴息贷款政策,和村委一道帮他搭起了羊棚,搬进了蜂箱,更是请来养殖专家,手把手技术指导。没几年,养羊、养蜂便成了规模。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王元生的土蜂蜜、土鸡蛋都成了紧俏货,价格上去了,销量也不愁了,年净收入超过2万元。“医疗费有了着落,家里慢慢地置办起了液晶电视、冰箱,还拉了一条宽带!”尝过生活的苦,王元生格外珍惜如今的甜。 

以鹅卵石堆垒而成的石头房屋是宗儒村一大特点。20167月,宗儒村鹅卵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上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样是在那一年,宗儒村整村摘帽脱贫。 

“我们在做强现有景点的同时,有计划的开发深山里的溶洞旅游资源,让宗儒村旅游业更红火。”对于宗儒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接替徐志清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应兆龙信心满满。 

在宗儒村西北向,曲径通幽处,有一处天然溶洞,因其洞内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不似人间应有,民间传说乃神仙居处,故而被当地村民称为“神仙洞”。 

在两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通往神仙洞的道路已经修好,毗邻着三清山的优势旅游资源,一个新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 

山幽、林茂、水清、气净、景美,进士河静静流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游子,积淀千年却又沉默无言的古村落,撕下贫困的标签,在脱贫攻坚的浪潮中,逐渐揭开神秘而迷人的面纱。

金融护航,“保险+期货”飞入寻常百姓家 

凌晨3点半,天蒙蒙亮,36岁的岩冷准时起床。半小时后,他要赶到几公里外的橡胶林。此时此刻,云南清晨的气温,正是割胶的好时候。 

戴上割胶灯,弯刀在一片橡胶树上依次划出一道口子,白色乳胶沿着环形树干缝隙流到杯子里。 

岩冷,孟连县富岩镇大曼糯村班高组村民,土生土长的佤族。在岩冷所在的村民小组,像他一样的胶农一共有35户,橡胶收入几乎是全组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 

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4年提出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 

2017817,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支持下,江铜旗下金瑞期货联合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与孟连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签署“天然橡胶期货价格指数扶贫保险”合作协议。孟连县,选定为天然橡胶“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所在地。 

“保险+期货”项目通俗来讲,就是农户在保险公司买了一份价格保险,市场价格倘若低于约定的目标价格,就可以获得差额补偿。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期货公司产品转移赔付风险,实现了“再保险”。 

最终,这部分风险经由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运用金融手段对冲到期货市场中,形成有效的风险保障闭环。 

一头是祖祖辈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的胶农,另一头是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保险+期货”为二者打造了联通的桥梁。 

2019年,受旱灾影响,云南部分植胶区出现不同程度停割、减产,本就低迷的胶价遭遇雪上加霜。 

以岩冷的橡胶园为例,64亩橡胶停割时间长达4个月,减产25%左右,当年橡胶收入仅16000元,作为一个拥有三个孩子的五口家庭,岩冷家的人均收入仅为3000余元。 

“保险+期货”为靠天吃饭的胶农带来了转机。仅岩冷一家,就获赔7117元,占当年家庭收入的44.5% 

在孟连全县,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覆盖农户数量734户,覆盖天然橡胶近2万亩,2019共赔付221余万元。 

贫困胶农抵御风险能力差,受产量、价格、灾情等因素影响致贫返贫,橡胶价格往往深刻着影响家庭的收入。通过购入“保险+期货”,胶农不再望天收,哪怕是天灾或是市场行情不好,橡胶种植都有了保障。 

项目开展三年来,金瑞期货累计实现赔付556.8万余元,成为当地贫困胶农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坚强后盾。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在与孟连相隔近万里远的祖国最北端,边陲小城饶河因一首《乌苏里船歌》而闻名遐迩。 

饶河县,位于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与俄罗斯隔岸相望,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是玉米种植大县。 

201793日,江铜集团金瑞期货饶河营业部在黑龙江双鸭山市饶河县设立,首次开展玉米“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出资保费100万元,为饶河县竟先、兴隆、金福、犇鑫、玉合五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保2.2万吨玉米,共36295亩,当年赔付超49万元。 

饶河营业部,也成为江铜在祖国境内的最北“驻点”,为冰天雪地添上一抹温情。 

在江西九江,金瑞期货开展鸡蛋价格险保险+期货”项目,服务两个县、三个养殖企业,覆盖鸡蛋现货超4000吨。 

在安徽太湖,金瑞期货提供2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太湖县北中镇罗山村优势产业——茶叶的发展,同时还将通过培训、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多种方式,帮助脱贫致富。 

…… 

“保险+期货”项目模式不断创新推进,试点规模和覆盖品种不断扩大,成为期货服务“三农”、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抓手。 

2017年至今,金瑞期货围绕天胶、白糖、玉米、苹果等多个农产品开展“保险+期货”项目试点,累计覆盖农业种植面积近34万亩,涉及现货15万余吨,保险金额超过10亿元,覆盖农户7000余户,累计实现总赔付1047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都是“保险+期货”的受益人。”在采访中,与岩冷同村的杨永树几次说起这句话。53岁的杨永树,家中4口人全靠70亩橡胶园。2019年,受天气影响,橡胶收入不如往年,承保的橡胶园,获赔7780元。 

7780,并不是一组抽象的数字。杨永树的大儿子在昆明工商学院就读,是村子里少有的大学生。有了这7780元,大儿子半年的生活费有了着落。 

省吃俭用供养孩子读大学,寄托着全家人美好生活的希望。对一个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家庭来说,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

 

1995年,江铜在上饶市余干县坞泥村捐建第一所希望小学算起,到目前江铜已捐建22所希望小学,分布在江西、四川、山西等地。 

守护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立41年来,江铜实现了从单一铜企向世界级综合性矿业公司转变,连续7年跻身世界500强。然而始终不变的是,无论江铜的事业发展到哪,无论江铜的产业链延伸到哪儿,江铜就把公益事业推进到哪。 

所有的努力,无不印证着江铜的承诺,那就是——履行社会责任,做优秀企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