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六)贾宝军的强势改革与褒贬争议

2015-06-24 15:19:09.0 来源:总编室板块

尽管“国资委对贾宝军在中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认为他在这三年积极努力、殚精竭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钢铁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贾宝军的一系列措施在三年内并未能明显奏效,中钢负债高企、盈利能力较弱的局面仍未扭转。  

来自武钢集团的贾宝军接过了中钢集团总裁一职。临危受命的贾宝军曾被寄望扭转中钢的经营困局。国资委及以贾宝军为核心的中钢管理层试图通过压缩经营规模、改革内部结构等,确保资金链的安全来挽救中钢。  

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资金链极度紧张,随时面临断裂风险。据媒体报道,相比盈利,近400亿元的资金窟窿,对于已病入膏肓的中钢而言,显然难以填补。这400亿元的资金窟窿构成:累计亏损150亿元,国外投资失败100亿元,另外150亿元是在国内的失败并购。这400亿的资金窟窿每年产生巨大的财务费用,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2012年初,国资委专门成立帮扶小组进驻中钢,要求以贾宝军为首的新班子保证资金链不断,坚决止血,千方百计增加造血能力。  

贾宝军上任后,中钢管理层主要采取了“收缩战术”,立即对中钢业务展开重新梳理,为理清各方投资关系,中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压缩了其业务规模。在其任内,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剥离劣质资产:出售了建成即亏损的四川炭素有限公司,以及中钢所持有的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中晟矿业有限公司、杭州湾大桥等项目的股权以换取资金输血,而天津响螺湾项目也曾以“不限制对方控股比例”寻求对外招商合作,剥离连年亏损的广西铁合金。  

贾宝军2011年上任后提出“一二五四三”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计划由为钢铁行业服务向为钢铁行业服务为主、相关多元服务转变。中钢因此进行了事业部改革,努力解决“集而不团、管而不控”的问题:对以前未系统整合的业务进行专业分工,形成钢铁贸易及深加工、矿产资源、工程服务(含装备制造)、铁合金炉料、材料及金融六大专业化经营体系,根据市场区域及客户类别,将各业务的营销与物流进行整合,成立国内业务运营、国际业务运营和物流三大业务中心。同时还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大幅削减资金占用量较大的业务,清理高库存,成立专项小组解决资金占用问题。同时,中钢还将16个部门调减为11个部室和中心,压缩部门副总及内设机构经理职数并全部实行竞聘上岗,精减总部各职能部室人员,实行双向选择,鼓励充实到基层企业和事业部。据知情人士介绍,三年间,中钢累计减员一万多人。  

之后,中钢提出并推进“三年三步走”的改革发展整体方案,坚持“稳健经营、改革调整、创新发展”,希望能让中钢从根本上扭亏为盈、改革脱困。  

瘦身止血、整合造血、管控优化,这是贾宝军力保资金链的“三把火”。但对于贾宝军的改革方案,始终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比如,对业务整合和机构改革,特别是对“全员竞聘上岗”有颇多争议。也有人认为,“卖房卖地卖资产,把历史上积攒下来的值钱的东西,能够卖出去的已经卖的差不多了。”甚至,他剥离资产的措施被疑为“贱卖”资产。  

以杭州湾大桥的出售为例,上述知情人士说,“关于杭州湾大桥,虽然有人认为从长远来看是能盈利的,但在黄、贾任内,大桥始终没有盈利,在中钢现金流相当困难的时期,不卖就意味着亏损。”  

2005年,中钢集团从宋城集团手中受让杭州湾大桥股份,成为仅次于宁波交投的第二大股东。据悉,中钢内部对此项投资当时就存在严重分歧。截至2009年末,账面投资收益仅为1700多万元。而在后来的审计报告中对其点评称“重要投资项目回报较差”,累计分红与投资发生的财务费用形成巨大赤字。  

针对旨在强化业务运营管理、总部职能履职履责到位、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的事业部改革,内部爆料人士认为,这是在集团职能部门与二级企业之间增设事业部这一机构,“没有实际意义”。强化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的改革目标是否实现,存在争议。  

而“三把火”中,“全面竞聘上岗”在中钢内部形成的矛盾最为激烈。“在贾宝军任期的三年里,中钢很多人都离开了。他上任之后,在体制上花了很多功夫,换了很多人,而这些人不见得都是懂业务的。”在这位“靠边站”的“老中钢”看来,贾所作出的人事调整有“排除异己”之嫌。  

但对于这次“竞聘上岗”改革,中钢内部也有另外的说法。上述知情人士说,在贾上任前后,确有不少人从中钢离职,“一部分人因为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而选择离开,另一部分人则确实是因为不适应中钢的改革。所谓的‘全面竞争上岗’,针对的只是副职中层领导,主要是为了裁汰能力差的干部。而在这次人事变动中,很多70后、80后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三把火”之后,“2013年,贾宝军的改革措施应该说已经稍见成效的。”上述知情人士称,在消化历史包袱形成的巨额财务费用之后,中钢集团旗下的主要资产平台和经营主体——中钢股份2013年实现利润总额7.4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盈利能力有所恢复,部分偿债指标有所好转。  

但公开信指称,中钢集团经营亏损,已经持续了4年。2013年通过出售土地获得8亿和申请财政补贴11亿,才勉强将财务报表做盈,掩盖了当期经营亏损。中钢集团的财务报表,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  

“老中钢”认为,贾宝军应为过去三年中钢的改革滞后及加速衰落负责。“不能光归结于市场不好,也不应把责任都甩给黄天文,那也是不公允的。黄天文固然有黄天文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在黄天文时期,中钢是盈利的。”  

据上述知情人士介绍,2014年是中钢改革脱困的攻坚期,重点要在解决投资和经营中的“10+1”难点问题,破解长期制约中钢脱困的债务危机问题,希望通过“五位一体”的深化改革实现改革脱困的第二年目标。  

然而,据报道,2014年上半年,中钢集团旗下的中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了6.9亿的不良贷款,由此再次引发债务风波。尽管中钢集团已主动与多家银行探讨多渠道、多方式的解决方案,但其在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又面临了新的困局。  

有业内人士认为,应该说,在钢铁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贾宝军的一系列措施在三年的时间内并未能明显奏效,中钢负债高企、盈利能力较弱的局面仍未扭转,拖延了三年的中钢债务危局再度爆发。若以此结果论英雄,贾宝军所做的资产处理及各项改革遭受质疑也似乎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