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他凭什么打动评委?

2015-06-12 09:34:09.0 来源:平面媒体板块

前几天,德铜企业文化案例交流发布会上的一个结果,不少人被雷倒了。 

德铜运输部客运车队一位尹姓班长,发布的内容为学习型班组创建过程中的做法介绍。但他显然是位新手,既没有舞台经验,也没有演讲技巧,连普通话都不够标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乏善可陈的案例,获得了现场评委的最高分。 

大伙的意外,并非没有根据。这些年,形形色色的成果发布一年好几茬,并层层往上推送,水准日益抬高。巧妙的创意、华丽的文字、精美的幻灯、出色的表演,个个都是发布团队苦苦追寻的要素,不少单位还因此磨练出了一批深谙此道的“写作高手”和“发布专业户”,成为成果展示好成绩的保证。 

尹班长的案例,不具备这些要素,凭什么打动了评委? 

会后,记者认真研读了讲稿,并有幸和其中两位评委,就他的发布和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了几点足以打动评委的原因:作为班组长,他立足岗位,讲述发生在自己班组的真实故事,风格朴实,言简意赅,全无渲染粉饰的痕迹,绝非局外的“高手”们可以提炼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做法可以解决基层班组创建中的实际问题,在相似班组中有推广借鉴意义。 

担纲评委的都是在这一行摸爬滚打多年的专家,不会对眼下各类案例展示已现端倪的“形式重于实效”之风熟视无睹。他们清楚地知道,任何好的展示都应该取材于实际工作,亲力亲为者才最有发言权,所以他们对“发布专业户”的声情并茂并不看重;他们更知道,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将局部的成果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才是展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他们对台下前来取经的 都是各单位的 “写手”团队,而非能将案例中好的经验学以致用、推而广之的实际运用者这一现象,深感担忧。 

 “写手”们追求更多的是此次案例的名次,或者为下一个案例做得更漂亮寻求借鉴,意味着发布结束了,此项工作可以划上句号。因为他们的工作职责,不需要对成果本身是否得到应用负责。 

仅仅为了在各类案例展示中取得好名次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这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吗? 

显然本末倒置、舍本求末。 

 “展示,仅仅只是活动的开始,注重实效、持续改进、推广应用,把员工的聪明才智和成果转化成推动矿山进步的生产力,才是乐见的结果。”这是目前大多数业内人士的共识。 

想得到什么结果,就应该提倡什么;要提倡什么,就应该明确反对什么……从尹班长的案例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导向方面的启示。(记者储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