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别让“惯性思维”毁了安全

2015-05-11 10:47:00.0 来源:总编室板块

长期的工作,容易使员工对厂房等固定环境产生习惯和依赖,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察、思考和判断的思维模式,称为“惯性思维”。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员工因为过去没有出过安全事故,就对自己的工作状态盲目自信,对工作习惯盲目认同,从而对熟悉的机台放松警惕,忽视工作中的一些纰漏,甚至忽略自己的一些违章行为。笔者认为,“惯性思维”的存在,会成为强化安全意识的障碍。 

去年,某班组就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例。一位老师傅在石灰房检查设备时,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工作经验而没戴上防护眼镜,被溅起的石灰浆灼伤了眼睛。这样的伤害跟“惯性思维”是分不开的。 

“惯性思维”是安全生产的“天敌”,然而,也并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笔者认为,只要勇于对“惯性思维”说“不”,从企业管理和员工自身两方面着手,就能打破工作中的“惯性思维”。 

安全生产,其实从进入厂房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做好生产现场的安排,对安全生产进行周密部署,加强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找到安全生产“惯性思维”的根源所在,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措施,从每个环节、每个阶段加强落实,实现管理“全覆盖”。除此之外,打破传统管理中的“惯性思维”,突破陋习的枷锁,加强“以人为中心”的人格化管理,激发员工积极的一面。当员工的工作被充分肯定时,就会尽最大努力好好工作,保证自身的安全。 

对于员工而言,由于工作的重复性过高,在工作中常常习惯于照本宣科,遇到问题满足于照葫芦画瓢,助长了“惯性思维”的形成,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工作中,员工必须强化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克服“惯性思维”的惰性,牢记安全工作无大小,必须时时、处处、事事绷紧安全弦,认识到安全没有“固定式”,遇到问题时,先要仔细分析,然后再果断行动。 

只有打破惯性思维,才能不断推动安全工作的转变,唯有企业和职工形成合力,共同筑起一道安全“长城”,才能使“惯性思维”不再作祟。(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