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一颗匠心铸铜魂——记赣鄱工匠缪国斌

2018-08-10 14:17:46.0 来源:平面媒体板块

 

“学技术就必须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找得对方法。授人以渔、让绝活不绝,我能从中收获快乐;好的技术,就要引领创新,解决好生产实际问题……” 

这是不久前获江西省政府表彰的“赣鄱工匠”、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代表、第六届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德兴铜矿首席钳工技师缪国斌获奖时的一段感言。 

这几句话道出了他传奇的工匠人生与不解的矿山情缘。 

缪国斌,是德兴铜矿平凡岗位中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2016年,他凭借出色的技能以及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彰的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亲切接见。近几年,德兴铜矿9名全国技术能手中有5人就是他的徒弟。 

“蒙眼锉刀”   技惊四座 

在江铜,缪国斌有一项“蒙眼锉刀”的绝技广为传颂,成为参观指导人员、各路媒体争相拍摄采访的对象。 

20175月,《信息日报》社的两名记者慕名前来,想一睹风采。 

在该矿职工技能培训中心,记者们看到缪国斌正在指导学员苦练錾、锉、抛、钻等技艺,就提出要他在蒙眼状态下,锉掉工件0.1毫米。 

细如发丝、蒙眼完成,难度可想而知,但缪国斌二话没说,找来一块方形钢工件,将它卡好固定在操作台上。紧接着,他用红布条蒙上双眼,拿起锉刀,站稳弓步,一下一下又稳又准推送,用心感受着锉刀与工件的完美结合。仅用了57秒,他就锉好了。用精密卡尺一量,果真将工件锉掉0.1毫米,一毫不多,半分不少,钢块的宽度由27.93毫米变为27.83毫米,这不禁令两名记者啧啧称奇。 

为了验证这不是一次偶然,他又锉了一次,还是精准无误,令人称奇叫绝。 

蒙眼锉工件,是缪国斌当年练锉刀手感时独创的“绝活”。凭借这手独门绝技,他把工件精确度误差减少到一个丝的范围。后来,他又总结出“利用光隙的颜色来判断直线度误差”的新方法,使直线度误差减少到半个丝的新高度。 

这些绝技究竟是如何练就的?这得感谢他的启蒙授业恩师林饶生。 

1993年,缪国斌从江铜技校毕业分配到德铜泗洲厂从事钳工。那时,他心里就种下了一颗学技术的种子。经过长达五年的潜心钻研,1998年,他参加矿技能大赛,本以为势在必得,却因赛时锉刀偏离而止步大奖,当时林师傅的教诲深深镌刻在他脑海里。 

“走得快的未必走得远,干这行就要静下心来,练就过硬功夫。要做就把它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项事业去做……”师傅的这番话,成了他的工作信条。 

一次看电视,他发现有名篮球运动员视力很差,但投三分球却十分精准。“运动员视力差却能投好三分球,靠的不是眼力,是感觉。” 

缪国斌启发很大,“蒙眼练锉刀”的绝技就在千百次的失败和总结中练就。这也为他手工制作设备异形零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授人以渔”   收获快乐 

缪国斌凭借“绝活”,屡屡斩获各类技能比武大奖,并名噪江铜:2001年在江铜集团技能比武中取得季军,获江铜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在江铜集团钳工技能比武中摘得桂冠;2006年获江西省技术能手称号,并由技师晋升为高级技师;2011年获“金川杯”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资格;2013年获国家级裁判员资格;2016年担任“中铝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机修钳工裁判组组长;去年获聘德铜首席高级钳工技师,他还担任德铜钳工“教头”多年,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高、精、尖”技术人才。。 

20139月,缪国斌带队出征“中铝杯”。受训时,选手蔡艳涛在制作工件过程中,孔到边、孔到孔的距离精度总是达不到理想状态。此时,缪国斌拿出了四种工艺方法让他训练,最终不仅成就了他的全国冠军梦想,蔡艳涛本人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他带队的8年里,已有15人直接晋升技师,14人晋升为高级技师。邹宗伟、蔡艳涛、刘斌、徐乃钰、蔡亦春、黄贵、叶志峰、潘鹏、徐礼军等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其中5人已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2015年,该矿职工技能培训中心成立,缪国斌担任钳工技能协会秘书长。这个不拿薪水的兼职岗位他却乐在其中,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泡”在那里。从建章立制到传道授业解惑,从集训选手到制定培训计划,他都力求做到最好。 

他积极推行“立体化、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全矿技能学习的“全覆盖、无死角”,为全面提升德铜钳工技能水平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连续十多年是该矿“工人技术专家”讲座的“座上宾”,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绝技、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近三年来,钳工技能协会共开展专家讲座11次、技术研讨会16次、技能训练290多次,有1300人次参加活动或培训。钳工协会技术骨干共完成技术攻关16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创经济效益270多万元。 

他率先提出“模拟现场检修视频教学”方案,并得到普及、推广,真正使每个参培人员从理性、感性和视觉得到全面认识,大大增强了培训效果和实战能力。2016年“中铝杯”集训时,缪国斌就采用“模拟现场考试”的新型教学方法,快速提升了选手的水平。选手刘斌通过看练习视频,找自身差距,最终在“中铝杯”上一举夺冠。 

今年,为了备战江西省“振兴杯” 职业技能竞赛,他亲自选拔培养了徐礼军、汪远辉、吕自强等一大批优秀选手。其中,徐礼军和汪远辉分获省二、四名,刷新了江铜在这一赛事中的最好成绩,徐礼军本人也将代表江西省出征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初次参加矿奥林比克技能大赛的吕自强也获得了该矿第二名,并将代表江铜出征江西省青工钳工技能大赛。 

引领创新   知行合一 

缪国斌学技术,总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知行合一,引领着该厂草根创新和全员创新。 

20105月,德铜从美卓矿机引进了首台HP800圆锥。这种圆锥安装精度要求非常高,当时遇到两大难点:德国西门子电机滚动轴承的游隙仅为5个丝、中间轴轴承游隙为8个丝,中间轴还将承受皮带轮巨大的横向拉力;瑞典进口的中间轴滚动轴承是用润滑脂润滑的,没有独立冷却系统,润滑脂温度不能超55℃。 

安装中,外方对技术严密封锁。为防止受制于人,缪国斌安装时特别注重学习观察。外方专家休息时,也是他最忙的时候。对于每个安装步骤的技术要求和要领,他都详细测量记录,并绘制多份草图,用心领会。令外方专家都没想到的是缪国斌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缪国斌通过实践摸索和理论分析,结合当年进口84英寸圆锥的多项成功经验,最后总结出一套方法,仅需五个步骤8小时就能快速、精准完成安装,大大优于厂方专家的标准。 

他本人组织参与的《矿石下矿漏斗改造》、《延长84″圆锥D-V阀的使用寿命》、《快速更换84″圆锥液压缸油封方法》、《一种运输胶带剥皮工具》、《一种板式给矿机上支重轮固定装置》、《一种板式给矿机上支重轮的卡钳》、《一种板式给矿机上支重轮检修工具》等7个项目获国家专利,为提升矿山自主创新能力做出积极贡献。 

担任班组长期间,他所在班组被评为公司“AAA”级学习型标杆班组,并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小家” 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等殊荣。 

2014年,德铜泗洲厂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骨干成员,缪国斌和同事们一道,不断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并围绕解决设备的“疑难杂症”开展工作,使大课题、大项目、大攻关层出不穷。 

2016年,该劳模创新工作室已通过江西省命名,培育和产生了第12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郑钢铁板支重轮更换法”,使这一检修效率提升了近20倍,填补了该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该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申报了57项合理化建议,其中有26项合理化建议报矿;申报了3项公司级职工自主管理成果、4项矿班组职工自主管理成果;申报成功了11项国家专利。他推动并参与制订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效果评价机制,即从厂、工段到班组,每个层级只要做出创新成果,就能享受相应的微创 “红包”,真正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基层工段创新可有可无、普通员工的创新可做可不做”的难题。实施之初,该厂就一次性派发了5万多元的红包,奖励了76个厂、段、班组级“创新创效”项目。 

搅拌桶加装“新内衣”、调节螺杆戴“防锈帽”、圆锥机架“穿马甲”,“四方锁”、“安全钩”、“起吊器” ……这一批又一批的微创技改项目如雨后春笋,为企业提质增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做的工作类似啄木鸟,不断揪出选矿厂这些大型机械设备的故障,预知预判、预检预修。”缪国斌说,他所在的一期碎矿工段有皮带运输机、板式给矿机、圆锥破碎机等30多套大型设备,设备长期高负荷运转,故障时有发生。 

“中医学有‘望闻问切’,我们也是通过这种方法去精准聚焦设备病灶进行排查,并通过实施主要设备复原计划,使老设备焕发新活力。”缪国斌说。 

25年如一日,用心做事、扎根基层,这就是“大国工匠”缪国斌的写照。“我认为学技术大有可为,作为一名矿山工匠,就要用感恩的心去对待企业,不断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技能人才。这也是我的目标和心愿。”面对未来,缪国斌踌躇满志。(陈滢吕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