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德铜泗洲厂现场管理之路探寻:弈局“标准化”

2018-05-04 09:58:16.0 来源:总编室板块

素有选矿设备 “博物馆”之称的德铜泗洲厂,历经三院设计、四次扩建和六次改造,目前已形成日处理矿石3.7万吨的生产规模,年处理量达1320万吨。 

从推行定置管理、建设无泄漏工厂,到现场管理标准化达标、巩固和发展阶段,已走过27年风雨的泗洲厂,老厂旧貌换新颜,“老树发新枝”。 

过去,泗洲厂建成公司首家“无泄漏工厂”,成为公司“外学邯钢、内学泗选”的标杆之一。现在,泗洲厂秉承“泗选精神”,眼睛向内、自我加压、深挖内潜、不断探索,走出了矿山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  

下好“先手棋” 不驰空想 

“脏乱差工厂”、“无人工厂”、“面粉加工厂”,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一度压得泗洲厂喘不过气来。 

现场环境乱、设备状况差、安全隐患多、突击式抢修如家常便饭,产能始终上不去,成本一直下不来…… 

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远,必须开辟新的路径。 

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实现标本兼治?当时的泗洲厂厂长曾永华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各个工段和班组,深入调研,搜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同时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通过调研分析,他们发现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认识不足、观念陈旧、标准缺乏、制度缺失、执行缺位、考核不明、激励不足是主要原因。 

为此,泗洲厂聚焦矛盾,对症下药;逐个击破、层层推进。19912月,一场旷日持久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定置管理工作开始实施。 

下好“点面棋” 不骛虚声 

定置管理,重点是对人的管理。 

该厂通过严肃处理当年1118日的原磨三工段严重跑槽事件,基本达到劳动纪律第一阶段“克服迟到、早退、离岗、睡岗,达到坚守岗位”的最低要求;通过实行“工资奖金向一线倾斜”,拉大分配差距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出工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 

1994年,随着《泗洲选矿厂管理规范》一书编审出版,现场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一举摘掉了“脏乱差工厂”和“无人工厂”的帽子。 

19956月,该厂创建“无泄漏工厂”全面启动。“无泄漏工厂”创建,强调的是对设备的管理。该厂划责任、定区域、分阶段全面整治,实行边检查、边验收、边总结、边固化、边提升的方法,达到了“验收一处、巩固一处、带动一片”的效果,形成“典型引路、全面开花”的新局面。 

“设备要见底色、见本色。维修人员突出对设备‘跑、冒、滴、漏、撒’的整治,生产操作人员则重点是对现场环境、卫生死角整治。停车间隙,操作工就成了清洁工和油漆工。”维修组长华攸庸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199712月,经公司组织验收,建成首家“无泄漏工厂”。永平铜矿、贵冶、银山矿、东乡铜矿……各兄弟单位慕名“取经”、纷至沓来。             

19981月,该厂坚定迈出了创建“安全标准化工厂”的新步伐。正是这一年,该厂年处理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 

下好“决胜棋” 驰而不息    

路在脚下,未来就在远方。这之后,泗洲厂沿着安全标准化工厂、现场管理标准化工厂、无泄漏“回头看”、清洁生产,再到实施、巩固和深推现场管理标准化工作,步步为营。 

每一阶段,泗洲厂的现场管理都向更远目标、更高标准、更严执行方向迈进。 

1999年,该厂自行编制的《泗洲选矿厂现场管理标准》一书,使“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深入人心。 

迈小步、不停步。随着现场管理标准化的纵深推进。“安全、高效、均衡、稳定”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计划性、预防性和同步性检修有效落实…… 

2004年,该厂年生产能力首次突破1300万吨大关。 

2013年,该厂集全厂之智,编撰、出版了《现场管理制度及规程汇编》,形成该厂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标准化制度管理体系,填补了该厂在新设备管理方面的诸多空白。  

一路艰辛、一路走来。近年来,泗洲厂对标一流、全面预算管理有序实施,菜单式检查、设备复原计划全面推行,重在平时、做好平时、化整为零的新检修方式有效落地,各种技改、创新如雨后春笋,球磨机等主要设备运转率领先国内同行……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当前,公司和矿山决胜世界一流,各项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并面临提质增效、减员增效和降本增效等诸多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责任和使命,该厂牢牢把握这一时代主题,瞄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启了加速建成“精准型、创新型、智能型”一流选矿厂的新征程。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文/吕建新  陈滢  /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