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砥砺奋进的五年●德铜】不忘初心 剑指一流

2017-09-27 23:09:38.0 来源:平面媒体板块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德铜稳定产能、跨越赶超的五年;是德铜创新驱动、剑指一流的五年;是德铜提质发展、硕果累累的五年。 

五年来,德铜大力推进创新发展、提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完成了从规模扩张向内生增长的转变,实现了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换,朝着做强、做优的路线图昂首迈进。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份建矿以来德铜党委的最高殊荣,不仅是德铜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员工努力的智慧和结晶,更是该矿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的真实写照。作为国企党建创新的“试验田”和“丰产区”,德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打造了“党委稽核”、“支部特色”、“全员创星”三大载体,创建了“双联共建”机制,依托“社区党建”平台,形成了具有德铜特色的党建工作格局,使德铜党建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创新有力度,为加快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铜矿山提供了坚强保障。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份荣誉属于德兴铜矿,更属于德铜的每一位员工。随着产能的提升,德铜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不断换档升级,从定置管理、现场标准化,到全面预算管理,低成本、高效益优势领先国内同行;从采选设备自动化,到“互联网+”、“大数据”的探索应用,矿山正迈入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轨道;从“试点培养”、“常态练兵”、“典型引路”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到“检化中心国家实验室”、“全国技能大师李全胜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诞生出一大批科研成果。五年来,德铜荣获国家授权专利229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矿山正从创新成果应用型向创新成果发明型转变。 

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铜矿山”单位——这是对德铜的有形肯定;矿山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吸引着众多国家级媒体和国内同类矿山前来取经——这是对德铜的无形认可。德铜始终践行“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理念,率先推广应用“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实现在酸性废弃地上无土复垦,为同类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了示范经验;德铜不断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发掘资源价值,五年来,累计利用低品位矿石5218万吨;酸性废水日处理能力从4.5万吨跃升到10万吨并达产达标,大幅提升了矿山环保治理能力。“以废治废,变废为宝”,铜、硫、钼,多元发展、多极增长,德兴铜矿无愧是国内矿山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铜矿山”——这一宏伟目标,积聚起德铜未来发展的磅礴力量。德铜从国外、国内、自身历史最好水平三个层次多维对标,将对标世界一流的构想,具化成44项一流指标并付诸实施。持续的立标、对标、创标,使德铜铜回收率、金回收率、铜精矿品位、电动轮作业效率、磨机运转率、选矿回水复用率等6项关键技经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两年来对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000余万元。 

金灿灿、沉甸甸的荣誉,既是激励,更是鞭策。肩负着江铜主干矿山的重任,德兴铜矿这艘巨轮,正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铜矿山波澜壮阔的征程中,直挂云帆,劈波斩浪。(郭奕) 

 

●我与企业共成长●  

 

缪国斌:传承技术,是我最大的获得感 

我叫缪国斌,是德铜泗洲厂一名高级钳工技师,干这行也算小有名气。我的“鸡蛋钻孔膜不破、蒙眼锉工件、光隙颜色判断直线度误差”等绝活,是每次来德铜参观指导的贵客嘉宾、各路媒体,必看必拍的“压轴戏”。 

我获得过一些荣誉,有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家级机修钳工裁判员等等。作为30名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获奖代表之一,我还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亲切接见……看着这些荣誉,我心里的“获得感”,满满的。 

我今年45岁了,在生产一线岗位已度过24个春秋,并乐在其中。这来自父亲自小对我的教育。父亲也是德铜的一名工人,现已退休,他教会我要“感恩企业、回报矿山”。 

除了“下了点苦功、找对了方法,耐住些寂寞”以外,我的成长,更得益于江铜广泛搭建的职工成长成才平台。 

近年来,江铜的奥林匹克技能比赛风生水起,“学习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赛—技能升级”的一体化运行机制,为一线岗位职工搭建了参与公平竞争、提升技能、实现体面劳动的平台;各级工会职工自主管理(女职工六个一岗位创新)、合理化建议、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和先进操作法评审命名等活动,使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正是借助这些平台,我才得以跻身“国家级”能工巧匠的行列。 

说实话,近五年,是我“获得感”爆棚的五年,因为在矿山,学技术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近五年,国家大力实施“双创”战略,高技术人才放到了创新的“制高点”;公司“大手笔”奖励“双创”成果;德铜“双首席”制度逐步“落地”,获聘者将收入翻番……一系列重大“利好”,使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练本领成为“新常态”,我幸运遇到了这个好时代。 

我亲眼见证了全矿技能学习 “全覆盖、无死角”人才培养网络的搭建,亲身参与了矿职工技能培训中心成立的全过程。三年开展的11次专家讲座、16次技术研讨会、290多次技能训练,1300人次接受培训……看到一批又一批矿山技术新人雨后春笋般冒起,也有我这个所谓 “德铜钳工集训中心总教头”的一份努力。德铜9名全国技术能手,其中5人我都教过;我的徒弟里,15人直接晋升技师,14人晋升为高级技师。看到这些,别提我有多欣慰了。 

与练就绝技绝活相比,我更大的获得感就是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传承下去。 

最近五年里,首台落户德铜泗洲厂的HP800圆锥、HP500圆锥的安装由我领衔解决装配精度要求高、时间紧、轴承装配易发热等难题。共同攻关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徒弟们“听一听声音就知道问题在哪里。看到他们一个个快速成长,一个个工作中的难题被攻克,看到其他工段的员工通过借鉴和消化吸收,同样也做得很好,我无比高兴。 

这五年,我忙碌而充实。作为矿职工技能培训中心钳工协会秘书长、江西省郑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还有很多很多工作等着我去做。 

“今年我们厂的‘草根’创新势头很猛、热情很高。仅上半年就征集、归纳整理了109个项目。作为评审组成员,我觉得能为矿山做点实事,幸福满满。”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厂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在德铜乃至公司,率先通过制度化来派发“微创”红包。我感到,和我一样有获得感的人,将来会很多、很多。(吕建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