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产与球磨机运转密切相关,球磨机“吃得好不好、吃得饱不饱”直接影响矿山生产任务和产量。因而避免天气、供水供电、抢修等造成无矿供应而停球磨机的无矿停车现象,就成为生产组织和设备顺行的关键。永平铜矿露坑联采的转型,一方面面临露天凹陷开采和保矿备采的任务,以及露采设备老化、作业面小和生产组织回旋余地小等困难;另一方面临坑采不顺畅、坑采新设备需要不断磨合、各种新技术需要熟悉掌握和运用的新情况。因而科学合理地组织好生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减少或避免无矿停车,就见证了永平铜矿从生产组织到设备管理等方面,积极改变过去不适宜的制度、观念和做法,努力适应露坑联采以及未来完全坑采的需要。截至目前,2014年,永平铜矿无矿停车7小时40分,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一问:无矿停车可不可以避免?
以2012年为例,永铜无矿停车时间为295个小时,比今年多出288小时,按球磨机台效以及原矿品位计算,相当于少生产200余吨铜金属量。既然减少无矿停车能带来如此巨大的效益,那么在生产组织中可不可以避免无矿停车现象?带着疑问,记者来到生产一线寻找答案。
“永平铜矿一年350万吨的处理量,除了检修时间,球磨机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单机台效就达到212-214吨/小时。”
“以前露天放一炮可以干上一个礼拜,现在只能干个两三天,作业面小。”
“原矿品位逐年下降,要保品位,就要舍弃低品位矿,但又要珍惜资源以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太难配了。”
“以前上半年欠了,下半年追回来就是了,现在矿石性质没那么好,想追都追不回。”
“粉矿、氧化矿多,遇到雨水季节,容易堵流程,清理起来就好几个小时,谁受得了?”
“必须把大块率降下来,要不就会卡老虎口。”
“供电、供水的变化因素也很大。”
……
无论是丰满的理论,还是骨感的现实,面对永平铜矿生产现状以及作业流程,怎么办?确保生产目标完成以及流程畅通的任务,考验着该矿干部员工。矿山企业靠天吃饭,靠矿生存,关键还要靠自己。逐渐远去的全国第二大露天矿山的光环,带给干部员工深刻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并转化成为主动适应矿山露坑联采转型的积极心态和精密计划、精细过程、精准控制、精益生产的实际行动。
二问:避免无矿停车怎么做到?
要避免无矿停车,首先要确保科学合理供矿。特别是面对露采、坑采两条战线以及原矿品位低、矿石性质复杂,又必须兼顾低品位矿石利用、块矿粉矿搭配和雨季、节假日等特殊情况的生产组织。
永铜采矿场运输工段段长告诉记者,“以前,大车司机吃饭要下山,现在直接派车将中餐送到大车司机手上,目的就是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交接班时,要求原矿仓满仓后司机才能离岗就餐”。每到春节等重大节假日,该工段还以党员、值班长、值班车司机和移车司机为骨干组成“保矿突击队”,时刻准备在人手不足时保矿供矿。
与露采相比,坑采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永铜采掘工段段长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采矿场针对井下生产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比如针对每家施工单位,在完成当班任务的情况下,留一个出矿进路的矿量,作为备用矿量,保障供矿。在每个盘区实行“采一保一”,施工单位每天确保有两个出矿点,一采一备。”
记者在采矿场调度室采访时,听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当班员工不时与选矿厂沟通:“原矿仓还有多少矿,什么时候要矿?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一点,选矿厂厂长徐建新深有体会,“采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我们两家生产协调很顺畅,加强沟通才能共赢”。
“往年,一到雨季,流程就容易堵,清理工作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调度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选矿厂调度组长吴国清这样说道。“今年以来,流程堵塞的现象少了很多,我们的日子也好过了”。在供矿不足的情况下,就利用井下粗矿堆的矿石,及时联系挖机堆挖,保障及时供矿。
生产组织与设备运行是“硬币”的两面。在主流程单位,记者听到最多的是“抢修不过夜”,无论是露采的电铲、大车,还是坑采生产和辅助设备,以及选矿流程设备,“小问题不过班,一般问题不过夜”。除了计划性检修和三级点检外,采选单位利用交接班以及停车检修的空隙,见缝插针,对流程设备进行清理,并掌握生产主动权。
王水生是2号圆锥的机长。以前圆锥一出故障,王机长就头大。因为圆锥一旦出现埋死或者过铁现象卡死后,就要钻进破碎腔清理,至少要花费4个小时以上。“今年2号圆锥液压系统改造后,2号圆锥一出现故障,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清理完毕,改造效果非常好”。
三问:避免无矿停车的内因在哪里?
在采访中,很多人谈起减少无矿停车,认为不是技术问题,更多是要加强生产组织和管理协调。面对永平铜矿的资源困境和艰难转型,大家认为这项工作,无论是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还是促进矿山可持续发展,都特别的重要。这个矿生产技术部主任潘荣森还细心地算了一笔账,“现在开采规模是露天和井下每日各五千吨,如果井下每少出一千吨矿,露采就需增加出矿量而相应减少4.8小时的寿命”。
严峻的形势不仅增强了永铜干部员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更树立起全矿上下一盘棋的思想。采矿场场长吴敏说,“作为场长,说一点没有‘屁股指挥脑袋’的想法是假的,但在矿山这样的形势和生产压力下,我们没有捣腾的资本,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年初的时候,采矿场就确定以保证选矿生产为工作导向,在出现供求矛盾时,首先找自己的问题。”
倒逼的形势带来观念的转变,近年来的露坑联采转型,也尝到了甜头。采访中,从事生产和设备工作的干部员工都认为:只有露天,没有井下,今年无矿停车是不会创历史最好水平的。露坑联采以后,雨天可以多用坑采矿石,因为坑采都是块矿,含泥量少,更利于流程畅通,晴天时就可以多吃露采高品位的粉矿。同时在临时堆场,还储备四五万吨矿量。只有两个系统优势互补,才能发挥矿山的最大效益。
生产系统的高效运行,机制在起作用。除矿与基层单位、采场与选厂、露天与井下、生产调度与设备等密切的沟通协调机制外,主流程单位建立健全了“以磨机为中心、以粉矿仓量为保证”的生产组织绩效考核机制。比如,大块率是影响球磨机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今年年初,采矿场就制定《露天中深孔爆破考核办法》,将爆破质量与爆破相关人员奖金挂钩,减少爆破大块率和二次破碎的成本。选矿厂围绕技术改造和设备管理,出台多项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和激励办法。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也让生产一线的干部职工印象深刻。今年以来,选矿厂量化了生产指标,优化了绩效兑现。比如磨浮工段的员工月奖就相差800元至1000元。小型多样的劳动竞赛也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无论是采矿场春节期间提高大车出勤率,还是选矿厂碎矿工段提高当班作业量,关键时候和特殊时期,劳动竞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记者 柯海红 通讯员朱成剑 黄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