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一线员工看创新(四)

2016-08-26 17:20:40.0 来源:平面媒体板块

宋应鹰:创新既不能迷信也不能盲目自信 

嘉宾:宋应鹰(江西省首席技师、贵冶首席技师)    

话题概要:对于创新,我的理解是这样:既不能迷信外方专家,也不能盲目自信。创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底气从何而来?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钻研。 

我是1980年随父母从赣州的大吉山钨矿来到贵冶的。我选择维修这个专业,受父亲的影响很大。父亲应该说是贵冶元老级技师,亲历了贵冶的建设与发展,参与了贵冶许多重大设备技改工作。他常对我们兄妹说的一句话:无论你们将来选择做什么,都要有过人的本领,这是一份责任。作为贵冶的一名员工,我觉得:做一个有责任的人,就要用实力来维护工厂的利益。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比较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发生在2011年。德国进口设备冷端膨胀机出现喷嘴卡死故障,厂家技术人员认为要购买一套约170万元的喷嘴总成,且加工周期为3个月。这么长的停机时间将严重影响生产。我跟同事一起经过仔细分析和慎重考虑,提出了利用国内资源进行旧件修复的方案。当时,这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交给德国的厂家干是惯例,因为他们的技术和经验都比较成熟,我们点检员也省了很多事。算是“没事找事”吧,我们在车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果断选择国内的厂家进行旧件修复。 

No,如果你们坚持这样的话,我们将不提供维修技术支持,并立即撤人。”外国技术专家很不高兴。但我们还是联系国内厂家对损坏件进行了加工修复,并在厂家拒绝提供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自行对该设备进行解体检修,在十五天内创造了加工、安装、调整并一次试机投产的纪录。此次修复不仅检修费不到1万元,而且节约了时间,培养和锻炼了检修队伍。 

我们工厂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系统设备大修,最近这几次大修,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们凭着自己的技术,抢了很多国外专家的“饭碗”。尤其是在2015年,包括透平发电机、转炉送风机、3K风机等在内的进口大型精密设备检修全部自行完成,没有让一个外国专家出现在现场。这种好的局面实质就是我们在技术上的进步,也是我们不断创新的结果。 

其实我们这么做也不是蛮干,我们的自信也不是盲目的。原来我们是学生,跟着别人往前走,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天天待在现场,跟我们的设备打交道,很多设备也拆开过,等于是我们把设备实体看清、图纸看透,应该说还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人才队伍在成长,技术水平在进步。 

对于创新,我的理解是这样:既不能迷信外方专家,也不能盲目自信。创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底气从何而来?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钻研。 

论身份,我只是普通的点检员;论学历,我也只有高中技校水平,能成为江西省首席技师,首先我自己也没想到,其次我知道也不容易。我算是比较木讷的人,没什么爱好,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泡在书本和电脑查寻资料上。不仅要关注本车间设备问题,有时候其它车间发生的设备疑难杂症,我也会到现场去看,细心观摩。 

20147月,兄弟车间2#半自磨机发生故障,难题“久攻不下”。工厂委派我到该车间帮忙,经过8个小时的处理,设备就恢复了正常运转。他们都夸我水平高,其实也不是水平的问题,是我对工厂大部分的设备,都见过、摸过、琢磨过,正所谓只有做到心中有数,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我快五十岁了,在厂里干了快三十年。一个人技能再高,毕竟力量有限,把经验总结出来,传授出去,带动大家一起提高,是我们老同志应尽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许多新鲜血液不断输送到点检员队伍。队伍充实了,但是年轻人经验不足,专业素养短时间内还达不到工厂要求。我也根据年轻人的特点,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通过集中授课、师徒结对、一帮一、案例讲解等方式提高专业点检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个个都成为了机械维修的一把好手,不断创新下去。 

刘亮:创新,让企业充满活力 

嘉宾:刘   亮(东乡铸造公司机床铸造厂综合办主任、市场运营部经理)

话题概要:创新的本质是进取,就是革新观念,推陈出新。而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形象,创造最大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 

2006年进入东乡铸造公司机床铸造厂,历尽 11 年风雨,见证了我厂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 

东乡铸造公司机床铸造厂是一个完全面向市场的多经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10多年来,我厂已达年产万吨铸件生产规模,能承接各种规格的铸件生产与加工。特别是近几年,市场铸件产品逐渐向小型化、精密化转换。在这优胜劣汰竞争态势下,我厂以技术创新统领,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并把创新渗透于管理整个过程中,为员工发挥创造性才能搭设舞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新者。 

为使钢丸能得到充分的重复利用,节省材料成本,我在厂领导的支持下,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发明了《一种高强度低应力铸铁材料及制备工艺》。此新技术工艺的运用,使铸件的强度、硬度、金相组织以及内应力等性能明显优于国家制定的标准要求,有力确保了产品质量,赢得了良好声誉。同时,我感到骄傲的是,这种新技术工艺项目于2014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无疑也是我们技术研发团队的荣耀。 

现有设备老化严重,部分设备设置使用寿命受限,这是我厂面临的严峻课题。怎么办?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使生产设备设置发挥最大功效。我们深刻意识到,企业取胜的关键因素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而不一定是资金和资源优势。尤其是核心技术优势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的认知度以及获得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无可置疑,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根本途径和有力武器。正是大家对创新这种共同的认知,我厂在生产实践中稳步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用创新的理念与手段破解生产发展中的难题。 

这里举一个事例:过去,铸造使用的砂箱由于不牢固、易开裂且又不能反复使用,每次用后就弃之,甚是可惜。面对这一现状,我厂技术人员开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创新思维攻坚克难。攻关技术小组成员多次召开“诸葛会”,激发智慧火花,寻找破题之策。 

经过一番艰苦探索,对砂箱进行了重大技术改进。新改进的砂箱具有结构简单、砂箱牢固、不开裂、实用性强、能反复使用等特点,并在铸造市场具有借鉴、推广价值,许多铸造厂家闻讯前来学习、取经。2015,《一种铸造砂箱》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创新激发活力。我厂全体技术人员以创新为己任,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先后取得了1项发明技术和12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有力促进了企业生产设备设施的升级换代、铸件产品质量的稳固提升,也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尽管目前我厂生产经营受不利的铸造市场大环境影响,处于艰难、困境之时,但其综合技术能力、卓越的创新研发团队令铸造同行刮目相看。我坚信,只要心中那一盏创新的明灯不灭,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寒冬”,创造新的企业辉煌。 

刘梦晓:让创新成为破解难题的习惯、工作思路中的“下意识” 

嘉宾:刘梦晓(城门山铜矿选矿厂电仪工段电气技术员)

话题概要:都说创新这个话题很大,但我觉得创新的落脚点可以很低。与其“高山仰止”看创新,不如我们脚踏实地去创新,让创新成为我们破解难题的习惯、工作思路中的“下意识”。这样,创新就一定能汇聚点滴而成奔流之势……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想到是为了创新而做,只是想既能为矿山做贡献又能为自己减轻工作负担,何乐而不为?”直到同事们提醒我这几个小发明可以申请专利时才意识到,原来这也是创新…… 

我是2013年才来到城门山铜矿工作的90后员工。以前,我总认为创新无非是思路转变、换个角度看问题、跳出枷锁窠臼等等,似乎没什么实实在在的意义,最终也不过是潮流的产物,是人云亦云的热词罢了。 

进入选矿厂仪表班后,全厂上下各类琳琅满目的自动化设备让我应接不暇。就拿检测矿浆酸碱度的工业酸碱值测量计(简称PH计)来说吧,一度都快让我崩溃了:每周要花三个上午小心翼翼地清洗这些脆弱却又精度要求极高的探头,费时费力还没什么技术含量。“机器本来应该是为人、为生产提供便利的,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这就是当时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才有了后来自己编写程序代码、重新自制组装PH计的这些小创造。改造后的PH计实现了从测量到记录,再到清洗的自动循环“一条龙”服务,每周只需校对一次,工作量大大减轻。这也是我第一次尝到创新创造的“甜头”,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2014年,完成矿浆取样机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写及控制器的制作并投入使用;2015年初,完成工业水深度处理系统自动控制优化;2015年底选一分厂流程改造,重新设计磨机控制系统,增加电压、电流、油压、油温、油流等参数监测,并且和励磁系统、离合器系统、干油喷射系统、慢驱系统、皮带系统等大量相关控制系统进行连锁保护…… 

都说创新这个话题很大,但我觉得创新的落脚点可以很低,从工作点滴入手、从身边的事着手、从小的改造起手才能为更大的创新练好手。创新可以“无心插柳”,却要“有心栽树”。当我们将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利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限的可能,这必将成为全员创新“蝴蝶效应”中那挥动翅膀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