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不仅是政治保障,更是先进治理工具——它用组织创新解决市场契约的刚性局限,用文化认同弥合产权分割的管理缝隙,最终实现“组织链”与“工序链”的基因级融合。
组织链串起工序链带来的井下变革
“以前外包单位基本上是各干各的,有问题需要协调时也是铜铅锌矿‘两头跑’,费时费力。”杨朝云是第一任银山井下工序链党总支书记,他经历了工序链党组织的从无到有。
在他看来,银山井下采矿工序链党总支的成立正是聚合井下采矿工序各方力量的重要探索,为井下安全生产多方参与下相互协调难的问题提供了破解方法。
杨朝云用圆规在纸上画了个圈:“以前是三组‘双箭头’,甲方指乙方,乙方看甲方,永远在直线上拉扯;现在我们都站在圆周上,圆心只有一个——让生产安全、稳定、高效。”
因组织结构的改变,拆掉了三家的单位墙,变线性思维方式为系统的圆形回路,所有的工序都链接在同一个圆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让大家可以围绕“确保井下长周期安全、稳定、高效供矿”这个圆心高效运转起来。
从这天起,他们不是甲乙方,是工序链上的共同体。
在经过一系列的生动实践后,银山提出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助共建、互利共赢”原则,通过产业链党建共建系统管理模型和党建共建评价体系,形成“一系统一体系”管理模式,这就是党建共建管理模型。
“工序链把大家‘链’在了一个同心圆上,但这个链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融合’。”周国平,现任银山井下工序链党总支副书记,他经历了工序链党组织成立后的各种探索。
此时的银山正处于生产与基建的焦灼期。
大部分采场已经进入了二步骤回采阶段,同时上有5000吨/日露转坑项目开工建设,下有-578米、-678米深部开拓工程火热推进,生产与基建交叉进行对井下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生产、基建、安全的多重推动下,工序链党组织的作用愈发凸显,专注破解生产协同、安全监管、技术共享三大瓶颈。
制度设计上的 “轮值机制” 实现了互帮互学。
工序链党组织建立起季度联席会制度,共建双方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就活动开展情况或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学习研讨,共同研究下一步对策和措施,积极开展主题实践及攻关活动,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2024年二季度,轮到二十三冶“当家”时,他们将“爆破悬顶率居高不下”列为季度联席会议题之一。在思维碰撞中,二十三冶提出的“将切割井从1.4米扩大到2米”的想法,被大家一致认可。会后,铜铅锌矿技术人员迅速落实,设计爆破方案,开展现场实验。 实验结果出乎意料的好,爆破悬顶现象得到明显控制。
“没想到我们提出的技术建议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落实到现场生产环节。”这种平等参与感,让委外单位的员工倍感尊重,积极性空前高涨。
技术攻关成为组织链嵌入工序链的“粘合剂”。
党员技术联合工作室里,为验证深孔爆破技术方案,他们每天10小时蹲守井下作业现场,全程指导、监督操作工进行钻孔、装药,矿灯在黑暗中划出的弧线,像在编织一张无形的协作网。2024年12月,《优化井下深孔爆破技术管理 提高深孔爆破效率及质量》课题成功应用,实现单个采场爆破次数减少10%。
“这都要归功于工序链党总支创建的党员技术攻关联合工作室,为各共建单位的党员技术骨干们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集中各方技术优势力量。”负责科研攻关项目的铜铅锌矿生产运营室组长丁家铎,对党员技术攻关联合工作室的成立赞不绝口。
沟通机制的重构更具革命性。
除了季度联席会,还建立了 “链上碰头会制度”——横向要求链上单位管理层之间、技术员之间、督查团队之间,纵向要求管理层与挂点基层班组之间都要定期召开碰头会。
每周四下午的 “链上碰头会”,更像一场微观宇宙的引力场实验。
管理层、技术员、督查员围坐在一起,把本周的难题摊在桌上:掘进面的支护参数、运输道的调度冲突、充填体的强度指标…… 这些曾让甲乙方互相推诿,一盘散沙似的“芝麻粒”,此刻都成了有规律地围绕圆心旋转的“繁星”。
杨朝云说:“最好的契约,是让每个环节都知道自己在整个系统里的位置。”
更可贵的是,这种沟通氛围,正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地向一线作业现场延伸。外包单位遇见难题不再犹豫观望,而是主动寻求支持和协作。铜铅锌矿也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走下去”,深入一线班组,实时掌握动态,了解需求。
“党员的先锋作用是最好的‘催化剂’,变化实实在在发生在眼前。”铜铅锌矿采矿技术员程春宏对这种转变感受深刻。
“旗帜同向、事业同心、工作同力、党员同智、日常同频、成果同享”,朝着“六同”目标,工序链党组织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 (魏湘亭、刘昊、王萍、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