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城铜这座露天铜矿山正深陷发展窘境:尾矿库库容告急。困境之下,一条以“尾矿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唯一选择,而这条路的关键关卡,便是尾矿降硫系统的建设与优化。
这条路的艰难超乎想象。其难,在于必须最大限度将尾矿中的硫矿物“吃干榨尽”;其难,在于尾矿品质能否长期稳定达标输送。现为选矿厂磨浮大班副大班长的周坤,彼时还是初出茅庐的选矿技术员,全程参与了这场攻坚战。在他记忆里,系统建设难题丛生,而场地不足的困境尤为凸显。
从破碎到磨浮,从磨浮到精尾,高低错落的厂房、绵密延伸的管路、功能各异的浓密池,在矿办公楼对面的山坡上自上而下密集分布,工业用地早已饱和。
如何在这片“螺蛳壳”里搭建尾矿降硫系统?城铜工程管理部与设计、施工方反复现场勘查、密切协调,最终将施工位置“见缝插针”地定在二期磨浮厂房下方的狭长空地。
历经缜密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等严苛工序,一条每日处理量2500吨、外形如钢铁长龙的尾矿降硫系统,仅用7个月便横空出世。这场“魔法般”的建设,创造了城铜工程领域值得铭记的“城铜速度”,为绿色发展征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然而,这只是开始。周坤与同事们很快陷入新的困境,查看运行效果时屡屡失望而归:入选原矿浓度过低、硫精矿品质不达标,各项指标始终在不稳定、不均衡、不理想的状态中徘徊。无奈之下,尾矿降硫系统一度暂停运行。
选矿厂厂长李显杰一语道出系统平衡的关键:一期选硫尾矿与脱泥旋流器溢流实行混合浮选,其产出的合格标硫流向硫精矿浓密池脱水,另一部分尾矿最终与二期选硫尾矿合并,经由尾矿泵输送至万铜。这套系统一旦“失衡”,不仅会打乱整条选矿流程,更会影响硫精矿产品质量。稳住这根“定海神针”,成为城铜上下的共同目标。
突破的机遇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浮现。通过每周2次小考察、每月1次大考察的持续数据积累,团队终于发现关键规律——细颗粒的硫,品位通常较高;粗颗粒的硫,品位往往较低。这条规律,为工艺优化点亮了灯塔。
有了扎实的数据支撑,“快速选硫、分级分质、工艺再造”的创新思路应运而生。项目研发团队、现场技术人员通力合作,深入调整系统流程,新建配套泵池及旋流器组,通过精准调控转速、液位、压力,让降硫系统精矿产率显著提升,更实现了降硫系统半数标硫精矿转化高硫精矿。仅一年时间,城铜尾矿降硫系统便形成高硫与标硫并行的崭新格局,年度经济效益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10番。
回忆起那段攻坚岁月,周坤感慨万千:项目的成功,既有矿山科技工作者的日夜奋战,也离不开江铜研究院林清泉博士的技术护航——整理分析数据、查阅试验报告、优化浮选方案……每个人都化作一束科技之光,照亮了从困境到新生的征程。这场跨越数年的科技攻坚,不仅让城铜挣脱了尾矿困局,更在绿色发展的答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