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智能好帮手 | 矿山的天空日记

2025-07-23 14:30:09.0 来源:宣传教育板块

德兴铜矿的测量技术员郑林已经在这片矿区工作了二十多年。他熟悉每一处台阶的走向,每一台挖掘机的轰鸣,甚至能凭经验判断出这个台阶被“吃”了多少。但最近,随着开采深度突破海拔-100米,传统测量方式越来越吃力。 

,铜厂底部6#铲工作面的数据测完了?技术室主任罗洵在无线电里催促。 

郑林擦了擦额头的汗,眯眼望向远处被尘土笼罩的深坑。全站仪的激光在复杂地形里频频受阻,他和徒弟们不得不冒险靠近边坡布设控制点。 

还差最后几个点,但那边碎石多,不安全……”老郑的声音里透着疲惫。 

第二天,罗洵带着一个黑褐色的小飞机来到采区。 

这是咱们的新同事,飞马D200S,以后它负责矿山的日记。罗洵笑着拍了拍无人机的机身。 

皱起眉头:这玩意儿能比人测得准? 

试试就知道了。无人机轻盈升空,像一只敏锐的鹰,盘旋在深坑上方。它的镜头精准捕捉每一处台阶的变化,连岩壁上的裂缝都清晰可见。不到两小时,整个采区的数据采集完成,而以往老他们要忙活一整天。 

回到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无人机传回的高清影像正被拼接成三维模型。老郑看着采区的模型,突然指着某处边坡:这里不对劲! 

该区域已经复垦过了,但模型显示还是光秃秃的——这个地方是高陡边坡,视野被遮挡,肉眼很难看清上面的情况 

这个月连续下了好几暴雨复垦的地方应该被雨水冲了,可能会造成滑坡罗洵立即联系 

老郑沉默了。他想起上个月费力的爬上去,在这片区域手动测量,当时还好好的,但是后续的问题根本就不能及时发现 

几个月后,无人机航测成了矿山的例行工作。老郑不再背着沉重的仪器跋涉,而是学会了操作无人机,甚至能熟练处理三维建模数据。 

一天,徒弟小问他:师父,您不觉得咱们被机器取代了吗? 

老郑笑了,指着屏幕上精准的矿山模型说:这不是取代,是升级。我们以前是用脚丈量矿山,现在是用科技读懂它。 

如今,德兴铜矿的天空日记越写越厚。无人机每月记录下的数据,不仅保障了安全生产,还帮助优化了开采方案。 

老郑有时还会站在采区边缘,抬头看着无人机划过矿山的天空。他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正被新的方式书写下去——更安全、更精准、更智慧。魏湘亭 胡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