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对技术迭代加速、人力成本攀升、行业竞争白热化等多重挑战,物流公司以破局者姿态强势突围:公路货运周转量突破26764万吨公里,厂内转运达1928.2万吨公里,车辆平均完好率稳在95.96%,实现“双过半”。
用“智慧+服务”跑出公路货运加速度
凌晨四点的国道上,驾驶员倪春保的货车已经驶离了服务区,手机支架上的智能调度系统正闪烁着绿光,屏幕上实时跳动着下一个卸货点的位置和最优路线。
“以前卸完货得在信息部蹲半天等单子,空驶几十公里是常事,现在系统直接把活儿‘喂’到嘴边!”他笑着拍了拍手机。智能系统会根据货物重量、目的地、车辆吨位自动匹配最优组合,动态路由功能能避开拥堵路段实时调整路线,实时预警则会提前提示车况异常或天气变化——每一项功能,都在让运输的每一公里更精准、更高效。
“上次给一家电子厂送急件,客户卸货时特意说‘你们的师傅不仅守时,还帮着搭把手清点货物,比之前合作的物流公司贴心多了’。”驾驶员吴阶勤说起服务,语气里满是自豪。在物流公司,标准化服务不是挂在墙上的条款,而是融入每一个环节的行动:装车前检查货物包装是否完好,运输中定时向客户反馈位置,卸货后协助清点确认——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让越来越多的客户成了“回头客”。
当服务与智能系统形成合力,高效运输便从纸上蓝图变成了滚滚车轮下的现实,轮胎平稳滚动的节奏里,奏响的正是速度突围的凯歌。
以“责任+坚守”筑牢客户厂内转运保障线
深夜十一点的客户厂区,灯火把57岁的刘宁波和35岁的杨启明的影子拉得很长,两人紧握着叉车控制杆,目光紧紧盯着前方的阴极铜。这些刚生产出的阴极铜表面凸起如同“瘤子”,稍不注意就可能碰撞受损。
“客户要求这批货凌晨三点前必须转运到位,一点差错都不能出。”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狭窄的空间里精准调整着叉车角度。这样的坚守,他们已经持续了七个月,只为给客户的后续工序筑牢最稳的平台。
此外,王师傅为学会新能源叉车操作,拿着说明书琢磨到深夜,对着模拟器练了上百次;“95后”小张跟着师傅练铲斗微调,为精准控制到厘米级,在空地上反复练习上千次……他们身上藏着的,是“客户有难必担当”的朴素信念,也是把每一次“不可能”变成“一定行”的执着。
靠“技术+匠心”激活源动力
“你看这台发动机,原本都打算报废了,我们拆下来检查后,发现主要零件还能用,换了几个易损件,又做了节油改造,现在油耗比新机还低5%!”维修班长丁林虎抚摸着一台翻新后的发动机,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物流公司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样的“变废为宝”是常态:老师傅带着青年骨干研究如何延长刹车片寿命,试验出“少踩急刹、定期保养”的操作规范;把报废车辆上的好零件拆下来分类保存,遇到维修时能直接用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创新,维修团队用技术和匠心筑起的坚实防线。
“我现在已经能熟练驾驶货车和叉车了,下个月打算学装载机,争取年底前拿下三种车型的操作证!”00后大学生李畅丞入职刚半年,说起自己的目标,眼睛里闪着光。
他的同事姚雨晨也是个“00后”,正跟着师傅学渣包车维修:“这车子光零件就有上百个,师傅说学会了就是硬本事!”他每天下班都对着图纸记结构,希望能尽快出师。
这种以技术为骨、匠心为魂的坚守,不仅是物流公司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更是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不断传承。
每一组数据都藏着车轮碾过的轨迹,每一份成绩都浸着汗水浇灌的印记。接下来,物流公司将继续加满油、把稳舵,引擎轰鸣,车轮飞转,向着加快建成具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供应链物流企业目标全速前进!(任桂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