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星河滚烫,爱在身边。2024年度“江铜好人”如约而至。他们或助人为乐、奉献爱心,或见义勇为、无私救助,或敬业奉献、勇创佳绩,或孝老爱亲、名播邻里,或爱国拥军、退伍不褪色……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如散落人间的星辰,连缀成江铜最动人的精神图谱。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束光,照亮前路;每一份坚守都是一团火,温暖人心。愿这些温暖的故事,能唤醒每个人心底的善意,让“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的清风,吹遍江铜的每一个角落,汇聚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江铜好人”吉同权:凡人之善润心田
盛夏正午,蝉鸣裹着热浪扑在永铜主干道上。一位老人突然跌倒在滚烫的柏油路上,额头磕破,手掌擦出血痕。人群还没反应过来,一个身影已从路边的车里冲出来——吉同权单膝跪地,用身子给老人挡住太阳,并把矿泉水倒在袖口上,一遍遍给老人擦脸,深蓝色工装后背早被汗浸透了。等老人的家属赶到并表示感谢时,他只是摆摆手:“没事,换谁都会搭把手。”
鲜有人知的是,这位不善言辞的矿工,25年来悄悄献血超万毫升,还登记了骨髓捐献。问他为啥坚持,他搓着手笑道:“就想着多做点实在事。”
热血丹心:25年涓流汇成生命长河
在吉同权的办公桌抽屉里,陈列着一张“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证书。红绸封面上烫金国徽与落款单位——国家卫健委、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见证着这份跨越25年的坚持。
1992年的春天,吉同权的大姐将人生第一本献血证带回了家。11岁的他踮脚摸着大姐带回家的献血证,心里直打鼓:“抽血多疼啊,大姐咋还笑呢?”
时光漫过八个春秋。2000年盛夏的南昌胜利路步行街,19岁的青涩少年在穿梭的人潮中蓦然驻足。献血车“血库告急”的横幅被热风吹得猎猎作响,恍惚间与记忆里大姐那本神圣的证件重叠。他挤过人群,决心成为同大姐一样的人。当针头刺入血管的瞬间,采血护士指着400ml饱满的血袋感叹:“这些能救人命呢!”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在他心里种下了绵延二十五年的生命绿洲。
如今,25年时光化作10本献血证和5份奖章,这些深红色小册子在吉同权家里铺展开,如同一条生命长河。自2000年首次挽起袖管至今,他累计献血量相当于将全身血液更换两次。“献惯了,到日子不去浑身不得劲。”他笑着说道,眼角的皱纹里盛满晨光。
生命火种:一场跨越生死的温情长跑
2022年寒冬,吉同权在中华骨髓库登记信息的第十年,突然接到一通改变四季的电话——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电话里,医生反复强调“需保持最佳身体状态”,这个总为他人奔忙的汉子,第一次给自己定了严苛的作息表: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一小时,晚上8点坚持夜跑一小时,油腻的饭菜换成简单的水煮菜。同事们发现,他工装口袋里总装着坚果和体温计,休息间隙就对着手机教程练深呼吸。
八个月的淬炼中,他像“打磨精密零件”般雕琢身体指标,却在深秋等来最揪心的消息——患者因病情恶化放弃移植。那天傍晚,他跑步的路程比平时都要长,汗水也融进暮色里。但当红十字会的回访电话响起时,听筒里传来的仍是那口熟悉的铜矿普通话:“我身体还成,资料别撤,预备着总没错。”
细水长流:把日子过成温暖的散文诗
在吉同权的世界里,善意从来就不需要所谓的“惊天动地”。疫情期间踊跃投身志愿服务;8小时之外积极投身社区治理,帮助社区老人提重物、扛行李、找东西;买菜时多问老人一句“收款码能不能收到钱”,开车时路遇到施工盖板偏移,便赶忙拿来“雪糕筒”警醒过往车辆……这些“琐碎”被他视若寻常。
采访时,吉同权笑着展示手机相册,照片里,他或在居民家中修理生活设施,或在新华书店仓库帮忙搬书领书发给学生,工装颜色随着四季流转,不变的是后背那块总被汗水反复浸透的深色痕迹……
吉同权不擅长漂亮话,献血证上的数字、骨髓库的登记卡、社区值班表上的签到——这些就是他的“简历”。永铜矿区的梧桐叶黄了又绿,吉同权还是那个见活就伸手的“老吉”。问他图啥,他只笑着说道:“都是顺手的事,有啥图不图的。”(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