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我心中的江铜牌 | “原点”之约

2025-05-23 09:16:52.0 来源:宣传教育板块

“一块石头也能讲故事?还能在朋友圈掀起围观热潮?”当第N次刷到那块刻着鎏金“原点”二字的巨石照片时,我承认,我的好奇心彻底被“拿捏”了。 

驱车前往德兴铜矿西源岭的路途并不遥远,也就一杯咖啡的功夫。当峰回路转,视野豁然开朗,那块传说中的斑岩巨石,便带着一身风尘与荣光,闯入眼帘。它静默矗立,身上鎏金的“原点”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瞬间将人拉入一个深邃悠远的故事之中。 

17亿年的蛰伏,只为一场使命相遇

 

17亿年前,当古元古代的地幔柱携铜、钼、金等元素在花岗闪长岩中富集,西源岭矿脉的胚胎便悄然孕育。 

这块日后被称为“原点”的巨石,与它的亿万“同袍”——那些深藏的矿岩,一同经历了地球的伟力塑造,默默蛰伏,仿佛只是为了等待一场与国家命运的伟大相遇。 

这一等,便是沧海桑田。直到1957年那个盛夏,国家地质部中南地质局测绘大队的罗盘突然在它身旁停驻:“就以这块巨石为原点布网!”他们的三角旗插进“原点”脚下的裂缝,钻机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矿脉,成为新中国铜业报国的第一声心跳。 

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业的血液——铜,极度匮乏。“为祖国寻找乌金!”的号召响彻云霄。正是在这块“原点”石的见证下,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应运而生。 

“原点”二字,从此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起点,更成为中国铜工业梦想的起航点。 

从日采选2500吨的蹒跚起步,历经“三上三下”的艰难求索与技术攻关,最终稳产并提升至13万吨/日的产能,一代又一代江铜人,正是以这“原点”为精神坐标,用不舍昼夜、奔流不息的铜水,浇筑起国家电力网络、交通动脉和国防重器的坚实筋骨。 

如今,站在“原点”石前俯瞰,东西长2760米、南北宽2100米、垂直深度超500米的“亚洲第一大露天铜矿采场”,如同一只巨大的“超级大碗”,盛满了江铜人六十余载的智慧与汗水。那一道道螺旋下降的开采台阶,是矿山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年轮,也是无数矿石“兄弟”奔赴使命的路径。 

一粒矿石,都拥有无限可能

 

然而,并非所有“兄弟”都天赋异禀。 

大家可能难以想象,这片探明铜矿石储量近18亿吨的世界级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平均铜品位并不高,甚至有大量品位低至0.15%的“边际矿石”。 

在过去,它们很可能被视为废石。但凭借着持续的技术攻关和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江铜人硬是把这些“难啃的石头”变成了“香饽饽”,让它们也能昂首阔步地进入选别流程,每年为国家多回收数千吨宝贵的铜金属。 

世界首台680立方米超大型浮选机、国内首创沸腾浮选柱、低碱度铜硫分选技术、光电分选技术……在德铜的755项国家专利里,“原点”石读懂了江铜人那份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X射线精准穿透品位仅0.1%的废石,智能系统瞬间锁定其中微乎其微的铜元素,它们在高压辊磨机中被研磨得比面粉更细,在浮选机里洗尽铅华,最终在智能冶炼厂的烈焰中熔炼、奔流……而后,它们或许化作一卷卷光洁铜材、一根根纤细铜线,亦或一张张极薄铜箔,悄然缠绕进高铁电缆,与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同频共振。 

而江铜人的“精打细算”远不止于铜。 

产业链的巧妙延伸,让矿石中伴生的钼、铼、硫、铁等元素也各显其能:每年7000多万度的余热发电点亮万家灯火,数十万吨硫酸和铁精矿、逾千吨钼铼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下游产业。不仅保障了多条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更创造出远超单一矿种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67年来,德铜累计产铜440余万吨、黄金150余吨、白银800余吨。这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江铜人“吃干榨尽”的决心和智慧,是从废水、尾矿中不懈“寻宝”的创新实践,是余热发电、蒸汽梯级利用的循环经济探索,更是对“资源安全保障”国家战略的坚定践行,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和对每一块矿石内在价值的无限珍视。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吃干榨尽”的理念延伸至生态领域,“创新技术”成为另一种矿藏,石头的“一生”便被赋予了更广阔、更绿色的无限可能。 

“原点”石这位沉默的见证者,对此感受至深:它看见,昔日尘土飞扬、寸草难生的废石场,如今已蝶变为绿草如茵、蝶舞蜂飞的“生态创新园”;它记得,当年一部分同伴的碎屑曾随水流被冲进低洼的尾矿库,本以为那是它们旅程的终点,怎料如今却碧波荡漾,成了天鹅、白鹭流连忘返的“天鹅湖湿地公园”;它更欣慰于,那些曾被视为“终极废弃物”的尾砂,在江铜人的智慧与汗水浇灌下,摇身一变,成为了湿地公园的固化基质,不仅自己重新披上了绿装,更孕育了蓬勃的新生命。 

石无言,却见证着脚下这片土地从单纯的索取,走向高效、智能、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它的一些“兄弟姐妹”化作了奔腾的铜水,融入了时代的洪流;另一些则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与青山绿水共融共生,成为了这片土地可持续发展最生动注脚。 

通过世界领先的“生态系统重建+因地制宜景观化+打造生态公共产品”生态修复3.0模式,在德铜800多万平方米的复垦土地上,每年可固碳30万吨——相当于种下了150万棵树。天鹅、白鹭成了尾矿库的常客,连对环境极为挑剔的蓝冠噪鹛、中华秋沙鸭等“国宝级”珍禽也相继选择在德铜安家落户。 

“矿在绿中、路在林中、花在丛中、人在画中”,如今已是西源岭景区的真实写照。国家级湿地公园、世界级矿山公园的创建与开放,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亲身感受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交响的独特魅力。 

“青山赠我以宝藏,我必还她以秀丽!”让矿山披上绿装,让高质量发展铺满绿色底色。从地心到云端,从铜水奔流到万物生长,原点之约始终未变 

“咔嚓”……落日余晖中游客们依依不舍地“原点”石合影留念快门定格的不仅是一帧壮美的风景,更是一个百年企业的绿色答卷——那是大地与时代的双向奔赴,更是江铜对锦绣山河最深沉的回响。(谢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