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凹陷加剧、设备老化等诸多挑战背景下,怎样完成13万吨/日产能的艰巨任务?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成为2025年德铜采矿场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金钥匙”,推动保供矿任务完成的“强引擎”。
春节竞赛开好局
2025年伊始,一场从除夕持续至元宵节的春节期间产量达标竞赛活动率先拉开帷幕。该活动面向两个采区的汽运、铲装、胶带运输等多个工段,以及生产运营室的关键岗位人员展开。
电动轮司机就属于关键岗位人员,汽运一工段生产丙组的王睿“争取多拉几车”的积极性显然被调动起来,这次竞赛他拿到了642元的竞赛奖励,而他所在的汽运一工段,在这16天里产量实现3天三档、6天两档、4天一档,总计奖励26400元。
“每天大家都在比谁的产量高、谁的设备维护得好,谁的安全记录最优秀。”王睿觉得,是详细的奖励标准、你追我赶的竞赛氛围,全面激发了员工们可能因春节假期而松懈的工作热情。
“劳动竞赛搞得好,就是职工干劲的‘催化剂’、生产顺行的‘加速器’。”采矿场党群管理室主任鲍志明深有感触。
工序质量破难题
矿山生产,工序种类繁多,如何确保各生产环节协同高效运行,是摆在采矿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该场于3月11日下发“提高采矿工序质量”单项劳动竞赛方案,意在通过细化的质量竞赛考评指标激励机制,调动员工提高工序质量的积极性。
“供矿就像一场接力赛,穿孔、铲装、运输、养护工序,环环相扣。”谈及此次劳动竞赛,采矿场生产运营室的郑明山表示,竞赛内容聚焦穿孔质量、电铲台效、路好率等一线工作的难点和痛点,都有明确的质量评分标准。
电铲作业满意度、穿孔作业满意度、采区道路满意度等强调各工序之间紧密配合的指标,也被作为考评的重点,职能科室评分与相关工段互评相结合,促进各工序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近期,采矿场两个采区的爆破声大幅减少,而难爆区岩石大块率下降、电铲工作面平整度普遍提升,即是“提高采矿工序质量”单项劳动竞赛带来的红利。
“采矿场全面推行‘大工作面”思维,放炮面积由2730平方米扩大到了3990平方米,面积大了,爆破频率就低,电铲、电动轮的避炮停机时间也大大减少。”22号钻机台长魏兴介绍道。
“避免了频繁走铲,设备故障就少,每个班能多干十几车的产量。”机台长李旭华脸上洋溢着笑容,因为他所在的12号电铲在三月铲装工序质量中排名第一。
看着更平整的工作面、更高的装车效率、跑得更勤的电动轮,李旭华觉得各生产流程进入良性循环。
全员参与创纪录
与“提高采矿工序质量”同框出台的还有其他9个单项劳动竞赛,“提升胶带运输系统作业量与台效”也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挖掘潜能,实现运输能力与设备效能的双突破,保证13万吨/日采选综合能力持续稳定,胶带运输工段动作不断。
“我们建立了‘热交班’标准化流程,大大减少了停机交接时间。”
“推行‘一机一策’点检档案,维修班组通过动静态检查提前更换磨损托辊,使皮带破损率下降了50%。”
“推行‘一、三、五检修,二、四、六保养’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计划检修完成率高达90%。”
“员工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其中,料仓衬板改进建议使更换频次减少了50%,降了成本、提了效率。”
而借着劳动竞赛的“东风”,该工段通过优化胶带运行参数与动态调度算法、实施“计划检修+动态保养”模式,从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入手,让胶带系统的运输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竞赛首季度,胶带系统平均单日运输量便突破6万吨大关,台效稳定达到3700吨/小时以上。
设备稳定保运行
采区生产,设备稳定运行是保障生产高效之关键。而面对设备日常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故障,维修工段随时处于“战斗”状态。
3月28日晚上7:30,汽运二工段值班室丁组大组长的步话机响起:“125#车报发动机红灯亮,请求小分队处理。”
“减少电动轮中晚班野外丢机台”也是单项劳动竞赛一。为此,汽运二工段组建了一支“专项应急小组”,并装配“应急抢修箱”,24小时待命,确保第一时间响应设备“急症”。
“每少丢一台次奖励工段1000元,大家都铆足劲冲刺最高奖励。”副段长许超介绍。劳动竞赛不仅是与别人竞争,更是一次日常工作自我突破的契机。一季度,汽运二工段因为业绩突出,获得近8000元奖励。
在铲钻工段,电工班组之间正聚在一起,开展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会,大家互相分享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快速定位电气故障的经验和方法。
“自场里传达开展‘降低电铲、钻机中晚班故障’专项劳动竞赛以来,像这样的分享会在各个工种的班组间都会定期开展。”电工刘慧强介绍。该工段在追逐竞赛指标的同时,通过宣传栏、班前会、内部通讯软件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竞赛的目的、意义和奖励措施,营造出浓厚的竞赛氛围。
劳动竞赛对于德铜采矿场来说,就像一把开启潜能之门的“金钥匙”,不仅解开了束缚生产效率的旧锁,更开启了一扇扇充满创新创效的大门。(胡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