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跨越·共融 | 解码江铜建设从整合到“合魂”的蜕变之路

2025-05-12 11:06:39.0 来源:企业文化板块

2022年,当集团公司将四家带有不同厂矿基因的工程单位拧成“江铜建设”一股绳时,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不仅是业务整合的“物理题”,更是文化融合的“化学方程式”。 

三年攻坚,肩负着“项目建设走出去”的重任,江铜建设通过“以文化人凝共识、以制聚人筑根基、以情感人聚合力”,在跨地域、跨文化的管理上落子如飞。如今,当六百余名员工带着“江铜建设”共同身份征战四海,进一步阐释了文化融合不仅是企业整合的“润滑剂”,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以文化人,让精神符号成为共同语言 

“惊天巨响,让人心细如发。”在矿山分公司爆破项目部会议室,54岁的老爆破工徐建森正拿着《文化格言》手册,看着自己从20年爆破经验中淬炼出的箴言,如今变成全公司141条文化格言之一,他感慨万千。 

实际上,这是江铜建设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整合初期,随着业务快速发展,项目规模越做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四家原属不同厂矿的单位,依然保留着原有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特色,没有形成最大合力,给公司统一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也弱化了江铜建设品牌形象。 

“我们不是直接消灭差异,而是让差异成为共同价值的注脚。”江铜建设党委副书记谢仲平表示,江铜建设的文化融合,并没有选择“一刀切”的文化灌输,而是发动全员参与“文化基因解码”,以班组为细胞,让一线员工用最朴素的语言总结岗位特点,自下而上开展文化提炼,以价值共识重建的方式,让不同文化底色的员工,在具象化的格言中找到共鸣。 

如果说格言是文化的“微表达”,那么典型故事就是文化的“立体教材”。 

2025年年初,《新质力量建设未来》宣传片在公司年初工作会上首映,当镜头扫过钱宏富在高精铜板带项目现场,手把手教管理人员施工作业画面时,吸引所有代表驻足观看。 

钱宏富整合前是矿山分公司的“管理能手”,如今带着“特别能战斗”的榜样标签,成为跨区域文化传播的使者。公司通过“精神传承”,将《“水货”不“水”》等30余个一线故事通过视频展示、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将“特别能吃苦”的矿山硬汉、“特别能成事”的冶化工匠、“特别能奉献”的井巷闯将和建筑尖兵等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共同构成江铜建设的群像图鉴。 

故事是文化最鲜活的载体。当钱宏富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宣传视频里,当《“铁公鸡”平反记》较真故事在班组流传,抽象的企业精神便有了具体的人格化表达。 

“‘典型引路’的智慧,让江铜建设文化融合从口号说教,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人文认同,员工们不再追问我们该成为什么样的企业,而是从身边榜样身上看到我们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文化融合直接推动者,江铜建设一位管理人员认为,江铜建设文化认同的齿轮,正是在这种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记忆”的升华中悄然转动。 

以制聚人,让制度刚性孕育文化自觉 

文化共识的凝聚,需要制度框架的支撑。 

在江铜武铜三期建设现场,江铜建设技术管理部丁冲冲打开《施工现场标准化指导手册》对照检查:红底白字的安全标语、统一规格的“五牌一图”、印有“江铜建设”LOGO的反光背心,这些视觉符号如同无声的指令,让来自不同单位施工队瞬间进入“同频状态”。 

整合初期,制度“各自为政”曾让管理陷入混乱:矿山分公司的考勤制度趋于宽松,冶化工程公司的质量管控严苛,井巷分公司职位体系建设粗糙,建筑分公司的进度把控精细,不同标准下的协作,如同“各弹各的调”。 

制度是文化的固化,文化是制度的升华。江铜建设在整合初期就出台了70余项制度,之后又在运行过程中,对30余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构成了江铜建设管理“新坐标系”。当标准化手册让全国20余个项目部实现“千场一面”,员工们逐渐明白,制度不是束缚手脚的“紧箍咒”,而是保障公平的“度量衡”,他们从“被动执行”逐渐转变为“主动认同”,文化自觉在刚性约束中悄然生长。 

基础管理制度建设,如同对公司发展搭建了稳固框架。随着干部交流挂职制度的推行,更是对企业发展疏通了经络,激活了全局。 

2023年,江铜建设出台了干部交流挂职制度,冶化工程公司的智能运维部路晓杰带着“全员创星”的丰富经验到井巷分公司挂职,却在首次例会上碰了钉子:“我们在井下干了十几年,还要听‘外行’指手画脚?”他没有急于推行制度,而是跟着老矿工下井观察,发现掘进班组更看重高效生产,设备维护却常被忽视。于是,他提议将设备管理纳入奖惩考核,几月后,该班组生产效率不降反增,曾经的反对者变成了设备点检保养的“宣传员”。 

挂职锻炼制度创造了“文化杂交”的土壤。当漆程东们带着不同的管理经验流动,制度不再是生硬的条文移植,而是结合实际的创新转化。这种“带着问题来,揣着经验走”的双向交流,让各分公司的优势制度像“基因重组”般催生新的管理效能。冶化的精细管理激活了井巷的设备维护意识,矿山的效率文化注入了建筑的成本理念……融合的“化学反应”结出了很多创新果实,让员工在实践中获得了文化的温度,最终形成“1+1>2”的制度红利。 

以情感人,让“江铜建设”成为温暖的身份标签 

制度筑牢发展根基,情感则打通文化血脉。 

2024年寒冬,海拔四千多米的冕宁项目部迎来暖心变革:新建的员工宿舍装上了热水器,修缮的篮球场亮起了灯光,食堂的菜谱里多了彝族员工爱吃的坨坨肉。彝族员工阿什尔古摸着宿舍墙上的“家文化”标语感慨:“以前觉得项目部是临时落脚点,现在敢把妻儿接来住了。”这是江铜建设“为民办实事”工程的缩影,39项民生项目、近千万元投入,让偏远工地从“孤岛”变成“家园”。 

文化融合的终极检验,在于能否让员工产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当公司将 “以人为本” 的理念落实到生活细节——比如适宜的热水器温度、丰富的餐食选择、完善的文体设施,员工便会逐渐从“打工者”心态转变为 “主人翁” 意识这种情感投资看似“润物细无声”,却在潜移默化中拆除了心理壁垒——来自德兴的老矿工不再纠结“原单位待遇如何”,贵溪的技术骨干开始主动分享经验,因为他们共同拥有了一个更温暖的身份:江铜建设的“家人”。 

如果说日常关怀是情感融合的“细流”,那么关键事件就是情感融合的“江河”。2023年春,增城木棉花开得正燃,增城项目管理人员不够,遇到瓶颈问题,求救信号发出,远在百公里外的冶化工程公司紧急派骨干支援。支援人员费九良表示,“都是建设人,哪能让兄弟单位孤军奋战。”这场跨单位救援,最终成为江铜建设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被员工们称为“木棉花下的文化会师”。 

关键事件最能检验文化融合的深度。当矿山员工与井巷交流人员在德铜富家坞风雨中并肩作战,当冶化技术团队主动支援建筑分公司的高难度项目,“建设者命运共同体”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本能反应。这种超越单位、部门界限的情感联结,源自公司对“人”的尊重——从“夏日送清凉”的西瓜、“金秋助学”的助学金,到为异地员工协调子女入学,江铜建设用持续的“情感存款”,在员工心中筑起了信任的桥梁。正如井巷分公司老员工王师傅所说:“公司把我们的小事当大事,我们自然把公司的大事当自家事。”情感的纽带,让“江铜建设”四个字有了沉甸甸的温度。 

记者手记:“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从“制度磨合”到“文化契合”,从“心有隔阂”到“命运与共”,江铜建设的文化融合之路,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的重塑工程。当爆破工的格言、技术员的制度、管理者的支援共同编织成“江铜建设”的精神图谱,当营收从11亿元增长到20亿元,这些都是文化融合的生动注脚,这也让我们懂得:企业整合的最高境界,是让不同背景的员工在共同的文化磁场中找到归属感,让制度约束升华为价值认同,让情感共鸣转化为行动自觉。 

在国企改革深化的新征程上,江铜建设的“融合样本”告诉我们,唯有以文化“合魂”,方能让整合后的企业真正“血脉畅通”,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奏响更加激昂的时代乐章。(丁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