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奋发进取抓落实 | 单耗承包“算法” ①:继“承”过去,拥“包”未来

2025-04-24 16:57:50.0 来源:宣传教育板块

可复制的算法、即插即用的模板、算“大账”的转变以及智慧化迭代的思考…… 

经过各单位的深入实践,单耗承包管理模式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设备材料管理模式,而是不断演绎着超越管理意义的深度思考。 

本专栏将带您深入探索这一管理创新如何从设备材料管理领域破茧而出,成为推动企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过去 

如今,在厂矿的仓库里,各式各样的备件实现了动态管理从牙轮钻头到磨机衬板,从渣浆泵过流件到钢球,这些曾经堆积在货架上、占用大量储备资金的备件,都了起来。它们按需出现,精准匹配生产节奏,甚至还能“自我升级”。这背后,正是江铜走出的一条“单耗承包”之路。 

这一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采购逻辑,更是一种全新的供应链协作范式。它像一套精密的“算法”,将供应商、生产单位和采购部门的数据流、价值流和信任流完美融合,实现了从“买备件”到“买服务”的跨越。 

让我们一起解码这套“算法”,看看江铜如何用“单耗承包”“承”过去然后拥“包”未来。 

破局:从“库存积压”到“动态清零” 

“当年我们的仓库就像‘备件博物馆’,各种型号的过流件就有几十种,每年资金占用超过400万元。”德铜机动部计划员唐圣辉回忆道,二十世纪初,他们统计了三年内各工段的过流件消耗数据,以年均消耗量的八五折为基准,与供应商签订了第一份“承包合同”。 

大胆的尝试,结果却令人惊叹:供应商一次性回购300万元库存,矿里首次实现了过流件的“零库存”;备件年消耗量减少约15%,资金成本得到解放;仓储管理人员缩减超60%,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我们不再买备件,而是买‘消耗服务’。”供应商的盈利逻辑与生产效益直接挂钩,倒逼其主动优化产品。当商业关系从“零和博弈”变为“共生算法”,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化就像泉水一样自然涌动。而当年那家小供应商,如今已成为德铜“最铁”的战略合作伙伴。 

创新:单耗承包的三大方程式 

经过十几年实践,江铜的单耗承包采购模式逐渐成熟,从2023年开始,作为公司重点推进目标任务,系统性地向厂矿推广。 

根据材料备件所在不同工艺状况下的实际使用情况,主要采用三种模式进行采购。 

单耗计价,对高频耗件进行“科学管理”。在德铜碎矿工段,传统模式下,衬板使用600小时后,需每24小时检查一次,以防开裂损伤设备,现场工作量非常大。按吨矿处理量计价后,供应商对备件技术参数优化更到位,备件寿命延长17%,检查频次降低60%;供应商在矿区设立代储库,彻底实现备件的零库存。 

区域计价,耕好生产工艺稳定的“责任田”。贵冶选矿车间将渣浆泵备件打包为“区域服务”,年固定费用覆盖整个车间。以前“坏哪换哪”,现在供应商主动进行预防性维护,备件更换次数减少,更换响应时间也大幅缩短。 

“寿命”计价,建立备件的“时间储蓄银行”。对于与使用寿命密切相关的备件,采用“元/小时”计价方式,供应商就“不得不”确保最低使用寿命。一方面,他们积极开展了对备件的优化,新技术及新材料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消耗计算精准如钟表,“突发更换”的频次降低,辅助材料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这实现了真正的双方共赢。”江铜材料设备部通用备件板块经理肖俊说“2024年,公司新增127项单耗承包项目,比上年多增加51项,总采购金额为22131余万元,其中39项按年均综合经济效益进行奖励,最终认定效益为963余万元。” 

赋能:数字化转型推动管理模式升级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江铜正将单耗承包模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动这一创新管理实践迈入“智慧”新阶段。 

去年,随着德铜大山厂、武铜白杨畈转运站智慧照明系统改造项目的启动,用数字化手段破解管理难题的前瞻思路已初露锋芒。 

“现在我们可以精准掌握每盏灯的运行小时数,智慧数据为‘按使用时长’计价打下了基础。”德铜大山厂电气负责人佘曦超介绍道。 

目前,各厂矿设备管理系统与电子商务平台系统还不能做到衔接,也就是采购物料无法跟踪其在设备使用时的情况,如消耗量和使用寿命等。利用系统集成,建立供应链数字平台,亟需推进。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单耗承包’的痛点各个击破。”江铜材料设备部副总经理桂卿说,期待江铜的单耗承包模式可以从一项管理创新,成为顺应时代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能够想象,在拥有了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后,采购订单与设备台账自动关联,可轻松追溯备件从入库到报废的全流程数据;动态预警功能在备件达到预计寿命时自动触发补货指令;供应商绩效数字看板,质量数据直接反馈至采购评价体系……管理效能将达到一个新的维度。 

承包,既是接历史智慧,更是容未来可能在这套精妙“算法”指引下,江铜持续让这些实践多年的管理智慧焕发出新的生机(汪勤晴 谢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