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江铜集团—南昌大学铜产业研究院承办的科技培训研讨班在昌圆满落幕。两天的培训中,22名来自校企双方的专家学者围绕铜基新材料研发、资源环境保护、智能装备升级等专题,开展了21场研讨交流,吸引公司24家单位的40余名科研技术骨干参与。
“AI预测材料性能的前沿技术,为我们解决工艺优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江西德普质量技术部副部长刘华伟分享参会收获时提到,这种“前沿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直接对话”,让长期扎根一线的科研人员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为江铜科研人员注入前沿理论的同时,研讨班也为南昌大学的专家学者打开了产业需求窗口。南昌大学鄢秋荣教授所作题为《智能选矿的单光子SiPM阵列X射线探测器及电子学系统研制》的报告,引发了江铜科研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在互动交流中,鄢秋荣等高校学者的思路也被进一步拓宽:“生产一线反馈的真问题,正是优化理论的关键突破口。这可以帮助我们的研究更贴近产业真实需求,避免‘闭门造车’。”
本次研讨班的课题设置精准锚定江铜产业发展需求,“涵盖新材料、采选冶加、自动化、人工智能等课题”,南昌大学挂职江铜干部、公司科技部副总经理尹君怡表示,“我们期待双方的科技研讨常态化开展,针对具体课题做更多交流互动,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传统铜产业升级的同时,研讨班也积极关注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的未来产业——南昌大学二级研究员、际銮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院长王小磊的专题报告《铜硒等金属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应用》,引发了现场科研工作者的热烈讨论。
“研讨班为高校老师与企业搭建了相互了解的桥梁,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的产业化落地。”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魏林生坦言,当高校的“创新势能”与企业的“产业动能”同频共振,才能真正破解“产学研两张皮”的难题。
从一线科研人员在前沿技术中找到破题思路,到高校专家从产业需求中校准科研方向,江铜与南昌大学这场“双向奔赴”,不仅为当下江铜产业技术升级注入动力,更以机制创新勾勒出了双方校企协同的长远图景。(陈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