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探索打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武铜以殷江华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支点,以“星星之火”点燃矿山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
殷江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8月,是武铜首个以劳模命名的工作室。工作室领衔人殷江华同志,2020年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工作室现有成员3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5人。
育才之基:从“新锐”到“工匠”的蜕变
黄永文至今仍记得2020年那次电工技能比武。作为车间的一名普通电工,他在比武中仅获得了第八名,一度心灰意冷。
转机出现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邀约:“到工作室来培训培训吧?”黄永文高兴地点头答应:“过去除了上班,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培训与众不同。工作室整合了原采矿车间培训学校的培训资源,构建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培训板块。而且,培训没有照本宣科的理论课程,而是为大家提供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战中边干边学。同时,工作室紧密结合矿山生产实际,针对采矿、运矿、充填等主流程作业,以及机械、设备、系统等具体环节,开展技术技能人才的宣讲和培训。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现场实操指导,年轻的技能人员能够快速掌握设备原理和操作方法,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岗位工作。“在矿2024年电工技能比武中,我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黄永文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已发展至30余人,培养出46名技术技能人才,其中13人成为车间技能创新的核心骨干力量,5人成长为基层一线管理人员。在公司电工比赛中,劳模创新工作室培训学员占瑶林取得第五名并获评技师,邹聪聪、丁星明、姚鹏珍、赖明威更是包揽中铝杯矿山测量项目前四名,其中3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1人获得“有色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从“新锐”到“工匠”,劳模工作室正为矿山锻造一支高技能人才“生力军”。
创新之光:从“痛点”到“亮点”的突破
今年,武铜三期扩建工程即将建成投产,全尾膏体充填工艺将全面替代胶结充填工艺。为此,全尾膏体充填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成为了制约矿山生产全流程畅通的关键,攻克充填系统的痛点、难点问题成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攻关重点。
全尾膏体充填站的搅拌槽板结问题一直是困扰生产的一大难题。“那段时间,工作室的灯就没熄过。”工作室成员姚鹏珍回忆。
由于水泥的特殊理化性质,采用两段搅拌方式制备充填料浆时,搅拌槽极易板结,严重影响生产。面对这一困境,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没有退缩。他们广泛查阅搅拌机械设计资料,深入研究水泥理化性质和搅拌流程,从细节处寻找突破。最终,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成功设计研发出一种防板结堵塞的卧式搅拌机进料装置。
这一装置巧妙地改变了尾砂浆下料管与胶凝材料下料管的位置,形成了顺位搅拌通道,大大提高了搅拌效率。板结次数从最早的每月两次下降到两个月一次,搅拌槽清理也从最早的5-6人/次,下降到3-4人/次,极大的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为膏体充填作业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两年来,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创新孵化园”,形成了一支由劳模引领、技术带动、技能联动的“金点子”团队。创新成果累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创新攻关成果达17项,累计创造效益近100万元。
协同之力:从“独木”到“森林”的聚合
独木难成林,创新更需要合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壮大,离不开矿山生产变革的大环境,也离不开一套完善的协同机制。
2022年,武铜搭建起以党委为领导、工会为核心、“铜工匠学院”为纽带的劳模工匠大协同体系;借助“党建共建”平台,与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矿山所党总支携手,组建项目团队;工会组织积极构建“平台搭建、制度创新、政策支持、激励保障、沟通协调”的工作格局,将创新网络扩展到全矿。
协同的力量让创新迈上了新台阶。武铜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感召引领作用,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生产效率提升、工艺流程优化、技术更新等方面实现了深度贯通发展,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朝着“服务化、体系化、品牌化、创新化、数智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在推进胶固粉试验的过程中,劳模创新工作室加大与江铜研究院、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矿山所的协同攻关力度,以服务三期生产为目标,培育、锻炼了一批技术人才。以武铜采矿车间充填技术带头人田长林为首的创新团队,更是针对胶固粉的特性,摸索出了一套‘胶固粉——水泥微粉称’大数据校准操作法,下料计量准确程度大幅提高,年节约成本120余万元。这说明,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个矿山协同的成果。”殷江华说道。
实践印证,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工匠精神+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不仅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更彰显了高质量发展对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要求。在三期建设的新征程中,武铜新一代“矿山工匠”正接过劳模精神点燃的创新之火,照亮矿山高质量发展之路。(陈智宏 姚鹏珍 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