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法二:“产销研”全能型
产品小众,那就自己找客户。
“我们的高纯铼产品相对小众,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能够触及到更多潜在客户,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江铜研究院稀贵稀散团队负责人李诵斌说,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是许多科研团队面临的难题,实验室成果往往会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消失”,科研人员准确掌握市场动向,才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稀贵稀散团队鼓励成员转变思维模式,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通过各类平台各种方式与客户进行直接对话,贴近市场了解客户实际需求和痛点,做出快速反应。
2024年,稀贵稀散金属材料系列产品试销额突破1700万元,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完成销售任务,更是希望通过市场推广推动成果转化。”李诵斌说。
同质化加剧,那就优化再优化。
采访中,当记者问到同类产品是否只有他们在做时,江铜研究院稀贵稀散团队研究员易锦伟坦言:“市场有需求,同行就一定会有相同的产品在研发。研发过程中,大家可能会遇到一样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用更好的方法解决它。”
目前,易锦伟在进行钨铼合金高温结构材料的研发。“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我自己还有些不满意。在行业内达到一定水平的产品才能打开市场、打出口碑。”他说,产品一定要做到最好他们才能拿给客户,客户想要的,不论进行多少次优化、多少次修改他们都能达成。
高性能钼铼合金型材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声光晶体及其声光器件的研发、6N高纯硒的研发……稀贵稀散团队持续推动着产品迭代,以过硬的品质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闯出一条路。
一人难成,那就举团队之力。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这批人。”李诵斌说,把一批高层次人才聚集在一起能够“做江铜没有涉及过的新领域、新赛道”。一个团队能集众力去实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再创造、再创新,成为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高端产品。
2024年,江铜研究院新引进博士111人、硕士49人;一批优秀研发人员在创新实践中加快成长,于梦诗、王全勇、刘孝青 3名博士入选省级人才计划。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实验室迈向市场,想在成果转化之路上取得成功,还需要依靠背后有效的支持系统。
“销售了多少、客户是否认可、得到了多少经济效益等等,这都是面向市场的考核。同时,在转化过程中将较大比例的收益给到团队,这样的激励让科研人员发自内心想把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江铜研究院的创新氛围和激励制度对团队在资金、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全力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市场上博得先机。(汪勤晴 叶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