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担起“绿色使命” 书写矿山生态美学

2025-01-20 15:03:45.0 来源:企业文化板块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影响下,江铜德铜正经历着从“有色金属”到“绿色生态”的华丽转身,一段关于生态修复与绿色重生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秋冬更替,候鸟南迁。沿着泗洲南路一路向东,驶入江铜德铜4号库,便能听到远处不时传来候鸟的啼叫声和翅膀拍击水面的声音。 

今年62岁的摄影爱好者易荣忠,是一名资深“打鸟人”,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易荣忠曾是泗洲选矿厂的一名碎矿工人,退休后便持续追踪被称为“生态试纸”的南迁候鸟。去年,他在坝区连续蹲守了大半月,目送上百只候鸟振翅南飞。 

“每年11月上旬,天鹅都会途经此地作短暂停留,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今年来了上百只,不仅有天鹅,还有灰雁、野鸭、白鹭等,我们这里成了最佳的候鸟拍摄点。”易荣忠十分乐呵,从最初仅有零星一两只,到现在的几百只,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矿区生态越来越好。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调研,了解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同一时期,蹲点拍摄4号库的摄影“发烧友”也拍到了“鸟中大熊猫”——蓝冠噪鹛,易荣忠兴奋地说,“足不出户就能拍摄到这样的珍稀鸟类,此生难忘!” 

一帧帧用心的镜头,不仅捕捉到了候鸟们的美丽身影,更见证了江铜德铜生态的精彩蜕变。 

早在20世纪80年代,江铜德铜就开始了绿色矿山建设,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生态复垦攻关试验研究,先后掌握“高陡岩质边坡复垦”“挂网混喷植生”“连续喷丝固土植生”等多项生态复垦技术。对比铜厂采区西源岭航拍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灰色,碎石沙砾遍布,如今已被大片鲜绿覆盖。 

进入“十四五”以来,江铜德铜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从单一的土地复垦向全面构建生态系统转变,积极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不断提升矿山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持续性。 

“我们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解决生态修复中的一项项技术难题。”该矿计划发展部副部长林建章的言语中充满坚定,“没有土就自己造土,用湿法自然的方式养活这片土地。” 

如今,修葺一新的江铜德铜生态创新示范园全部采用无客土的生态修复方式,创新运用生产尾端的HDS底泥作为主料,辅以微生物活化剂,调节了微生物种群平衡,提高了植物抗逆性;底泥资源利用率高了,底泥堆置难题不再上演,排土场生态恢复治理成本进一步下降;五节芒、泡桐等各种杂灌的身边,长满了黑松、马尾松、湿地松、黄花槐、木槿、多花木蓝、小叶女贞等80多种植物…… 

步入生态创新示范园,眼前是爬满藤蔓的长廊、树木环绕的林间小路,不仅是还绿于民的“四季花园”,也是集旅游、科普、休闲健身、生态技术开发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园。 

值得一提的是,江铜德铜的生态修复技术已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为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我们一直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开展产学研合作。”林建章介绍,“我们与矿冶科技集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攻关,高效解决了复绿抚育中遇到的多项技术难题。” 

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江铜德铜还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生态修复专业人才,采矿场安全环保室黄偲便是其中一位。 

2019年4月,他参与的杨桃坞排土场生态修复工程顺利竣工。如今,作为江铜德铜进一步打造绿色生态重点标杆项目的责任人之一,黄偲压力倍增。他一有时间就来到杨桃坞生态创新示范园,悉心照料这群植物“好友”,于自然中汲取力量。 

“我们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创新示范园和天鹅湖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为依托,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事业不断发展。我相信,未来的江铜德铜会变得更加美丽宜居。”黄偲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放眼望去,江铜德铜“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色生态格局正逐步形成。矿区内,通过红外摄像机拍摄到的珍稀动物越来越多,有携家带口的野猪、蹦跳嬉戏的麂鹿、灵动可爱的果子狸、彩羽长尾的野鸡,妙趣横生,俨然一副野生动物的自然乐园! 

当前,以工矿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景区建设正以迅猛之势开展。利用得天独厚的老旧建筑、设备和矿山景观,江铜德铜联合德兴文旅局共同建设1958铜文化创意产业园、西源观景区等“工矿游”项目,力求打造独具特色的工矿文化主题景区,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良性模式。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是情。江铜德铜将朝着建设现代化生态矿山新样板目标,不断擦亮矿山高质量发展“绿色名片”,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工业生产于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数字矿山画卷,正迎面展开。(董雅洁张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