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同赴山海之约 成就融合蝶变——江铜国兴企业文化融合纪实

2024-12-24 17:01:07.0 来源:总编室板块

于渤海之巅,曹操满怀壮志豪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千年后,江铜怀‘融汇全球资源,同创品质生活’的战略使命,宛如一位跨越时空慕名而来的知音,落子黄渤海之滨。 

2023年在江铜国兴18万吨阴极铜节能减排项目投产典礼上,江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高清满怀深情为江铜与烟台这一“山海之约”谋篇布局。 

自此,一场关于企业并购重组、文化深度融合、同心同创同进的交响乐章,于江铜北方新坐标之中,盛大奏响。 

 

“同心”为桥  凝聚强大团队向心力 

如何绘就最大同心圆,文化便是核心要义。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江铜文化以其博大包容的胸怀,广纳贤才而近悦远来。在黄渤海之滨的江铜国兴,江铜文化如跨越地域与经验的差异的“心桥”,在国兴江铜人心中架起与企业共鸣的纽带。 

“是选择40万元安置金,还是世界500强企业江铜提供的工作机会……”对于在烟台国润工作了20年的老员工林丰功而言,难以抉择。 

2023年初,在黄渤海新区,江铜国兴18万吨阴极铜节能减排项目正迈向最后的关键阶段。这不仅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也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正当林丰功和他的同事们满心迷茫之际,江铜国兴为他们举办一场别具意义的培训活动。让他意外的是,江铜国兴党委书记、董事长洪育民和总经理都卫国亲自到场,与员工们面对面交流。 

“江铜国兴的项目前景广阔,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让员工与企业一同成长,我们江铜志在成为广受尊敬的企业……像你这样有技术的老员工,在江铜国兴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这番话如同春风般温暖了林丰功的心田。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次培训,林丰功深切领略到了江铜文化的魅力——一种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精神。 

20232月,林丰功等400多名国润的老员工,正式迈进江铜国兴的大门,成为江铜国兴的一员。 

江铜国兴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林琳是从国润到国兴来的管理者。他知道要留住大家的人,更要留住大家的心。除了做好日常文化宣贯和培训,林琳时不时还会到一线去,作为老朋友跟大家聊天谈心,主动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 

 

除了更加丰厚的薪资让大家惊喜,无处不在的细节更温暖了大家:换下来的工作服,再也不用带回家,有专人负责清洗;专业的厨师团队,让菜品可口又兼顾了营养均衡;智能化的设备和现代化的工厂,让操作变得轻松便捷。 

细微之处真情地流露,无比优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让大家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在“新家”工作的成果和乐趣,也印证了当时选择的正确。 

同样,令人欣慰的是,当初的极力挽留和郑重承诺,让公司拥有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员工。 

并购重组之后,江铜国兴搭建人才发展桥梁,传达公司的理念、文化和愿景,制定3年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定制化引才育才计划,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探索推进新员工轮岗,让新员工更快地融入公司,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针对原国润的老员工和人才,江铜国兴不仅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和系统的职业培训,还通过“师带徒”等模式,加速新老员工互融互促、“拧成一股绳”。这些举措培养了一批认同企业文化、具备扎实技能的新生代力量,将“以人为本”的江铜文化深植于心。 

通过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江铜国兴不仅让员工们找到了归属感,还实现了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五湖四海江铜人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 

“同创”为基  打造高效制度执行力 

 

文化融合的之妙,在于通过制度文化找准江铜国兴发展“公约数”,寻求最大契合点,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为不同背景员工皆可遵循之行止圭臬,达创新融合之境,成为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据企业管理部负责人宋涛回忆,作为一个兼并重组后成立的新企业,制度建设从零开始,一边要加快制度建设,一边要防范风险,一边要保障建设,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2022年春节刚过,江铜国兴工业园区早已紧张忙碌了起来,设备采购、安装、调试都在紧锣密鼓进行,每一个人都在争分夺秒。为了提升管理运营的同时,加强风险流程管控,集团的采购管理办法必须“改良”。 

宋涛积极对接集团相关部门,广泛听取国兴各方意见,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用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完全按照江铜集团的要求,有人则强调要更多地考虑国兴本土的情况,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宋涛意识到,不能片面地倾向任何一方,而是要在江铜集团制度要求与江铜国兴北方地域和企业特色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实现因企施策。  

他做到了——一套全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此诞生。 

2024年,集团职位体系建设在江铜国兴逐步施行,江铜国兴对集团职位体系管理办法进行了本土化订制改良。考核有了“温度”,不仅仅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数据指标。 

“每天下班前,我都会到班组公开栏看一眼当天的考核结果,分厂每天会对班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现在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考核导向,员工的精神面貌也与原来大不一样,干劲十足。”熔炼分厂四班班长王明津津乐道。 

这种考评方式就像是一把精准的尺子,衡量着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表现,大大减少了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和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不仅如此,分厂针对靠后员工采用谈心谈话和改进建议的方式,带动员工一起成长。有温度的考核进一步点燃了员工对标赶超先进的热情。 

在集团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江铜国兴探索开展了组织绩效考核、技能人才自主培养与评价、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等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既推进了集团的制度在江铜国兴落地,也融合了实际。 

改革的火种一经点燃,便在“同创”的文化之风涌动下驰而不息。江铜国兴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结合江铜集团现行制度,先后出台了200余项管理制度,为员工提供行为准则,为企业提供运行指南,使企业管理更加的精细精准。 

江铜国兴文化融合过程如同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在这个过程中,江铜国兴寻求最大公约数,让不同的文化元素在共同的目标下和谐共生,实现稳步前行。 

“同进”为核  激发赶超一流创新动能 

 

20239月,江铜国兴炉火摇曳,点燃了这海滨之畔每位江铜人追求一流的希望。 

因为文化的传承,在江铜国兴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化,因为江铜文化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它将每一位员工紧紧相连,构建起命运共同体的宏阔格局。 

江铜国兴建设之初,就确立了“对标贵冶,赶超一流”的高远目标!这句话,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承诺,一份江铜要成为“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期盼。 

前不久,电解分厂厂长的姜胜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在国润工作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老一套的做法,但新工艺带来的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 

特别是当电流密度逐步提升至300 A/㎡以上后,阴极铜表面结晶变得粗糙,粒子增多,短路率急剧升高,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姜胜光感到压力巨大,但必须迎难而上。 

与此同时,来自江铜贵冶的专家黄宏伟也加入了这场攻坚战。作为拥有多年质量管理经营经验的老将,他对铜冶炼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然而,面对“热态三连炉”的新工艺,黄宏伟同样感受到了挑战。 

“我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在新的环境下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他说。 

但面对“热态三连炉”全新工艺,双方各执己见,时常针锋相对。 

为了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姜胜光和黄宏伟决定放下成见,携手合作。于是,他们成立了专门的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现场,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技术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两人逐渐发现彼此的优点:姜胜光对现场情况了如指掌,能够迅速捕捉到细微的变化;黄宏伟则擅长从宏观角度出发,运用科学方法解析复杂问题。 

20243月,烟台春风如约而至,和春雪一起消融的还有姜胜光和黄宏伟的“心墙”。经过双方联袂攻关,阴极铜表面结晶粗糙问题完美解决。 

“这次攻关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队伍,增强了大家的信心。”通过不断的磨合与沟通,他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既保留了原有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江铜国兴的工艺既不是对贵冶工艺的复制粘贴,也不是国润生产模式的照搬照抄,“文化融合”奏响了江铜国兴不断创新的双重奏,蹚出了一条独具国兴特色的新路子。探索“富氧侧吹熔炼-多枪顶吹吹炼-回转式阳极炉精炼”热态三连炉智能协同控制系统的应用。探索利用超高压二氧化碳爆破技术清理烟道,从而大大降低天然气消耗。不断攻关“预处理+膜处理+三效蒸发”污水处理工艺,真正达成了滴水不外排“绿色发展”的目标…… 

投产的一年来,江铜国兴均衡稳定高效组织生产,朝着成为“指标佳、成本低、环保优、能耗低”的现代化铜冶炼企业目标蹄疾步稳。 

江铜国兴,这里的江铜人恰似‘赶海人’,他们弘扬‘同心、同创、同进’的江铜精神,潮起时奋力劳作,潮落时安然而归,追随着波涛的节奏,勇敢地挺立在浪潮之巅。 

历史的大潮奔腾汹涌,似万马奔腾,时代的洪流一往无前,如滚滚惊雷。在烟台这块创新的热土上,江铜国兴宏伟蓝图已然铺开,通过致力培育和打造富有江铜国兴特色的“同心”文化理念体系,江铜国兴这只承载着不同文化、同一愿景的“蝴蝶”,正朝着“打造江铜北方新坐标”方位,振翅高飞、熠熠生辉。(文:黄敏铭  图:骆西林、李容、易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