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承载着烟台“退城进园”、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愿景。这里,构筑了江铜“跨越山海”、打造华北经济增长极的战略支点。这里,是江铜国兴。
2020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2023年6月12日全面投入试生产,同年9月2日全流程正式投产……一年前,江铜逐梦深蓝的梦想在这里华丽绽放,实现了铜冶炼项目当年投产、当年创效的首战首胜。
入选烟台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龙头骨干型倍增培育企业、烟台市高质量发展杰出贡献企业、烟台市市级智能工厂……一年来,向新求变、向绿笃行、向海图强、向心聚力,这颗江铜新星在北方工业之林持续闪耀。
向新求变
11月13日,江铜国兴熔炼分厂侧吹炉正式开炉;11月15日,阳极炉产出合格阳极铜。这标志着国兴投产后首次年修任务圆满完成,正式开启新一轮的生产周期。
“在过去的16个月里,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登高望远,俯瞰全貌,江铜国兴党委书记、董事长洪育民常常想起十年前的山海之约,如今蓝图变实景,让他不由得赞叹向新求变的魄力。
早在建设之初,江铜国兴就立足国内、比肩世界,站在了众多世界一流冶炼厂的肩膀上。
面对近40米的厂址高差,面对狭长局促的地形考验,江铜国兴创造性地提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爬坡建厂”思路,采用“热态三连炉”冶炼新工艺,在610亩土地上,2024年预计可生产阴极铜2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亿。
当熔炼炉、吹炼炉、阳极精炼炉这三个炉子,分别被建设安装在不同高差的台阶上,“如何更快打通生产流程?如何更好提升技经指标?如何最大程度挖潜增效?”摆在了投产后每一个人的面前。
“国兴是一个全新的冶炼企业,我们必须对标最高、聚焦最好、锚定最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铜冶炼行业中赢得主动权。”这是江铜国兴在年度工作会上提出的目标。
很快,向新求变的江铜人,吹响了“对标行业、赶超一流”的号角,激发出了无尽的智慧。
通过深入调研行业发展,横向对比一流指标,提出了提高侧吹炉作业率、降低铜冶炼综合能耗、降低阴极铜加工成本等6项涉及公司生产效益的核心指标以及14项分厂级对标指标,形成了涵盖铜冶炼、混矿贸易全方位的对标体系。至此,江铜国兴打造“指标佳、成本低、环保优、能耗低”的世界一流铜冶炼企业路径变得更加清晰、具体。
通过指标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搭建“全员参与、定期调度、深入分析、巩固提高”的对标平台。以核心对标指标降低阴极铜加工成本为例,将指标分解到熔炼、电解等4个分厂,串联起粗铜、阳极铜等5道流程,细化到氧枪、焦炭、天然气物耗等14个子项,每月召开对标工作会,围绕各子项差异,认真研究,制定对策,不断扩大对标成果。
“这一年,员工参与对标的热情被充分调动,公司级6大对标指标均取得较大进展,主要产品品级率、技经指标也实现大幅跃升,A级铜物理外观合格率由85.23%快速提升至99%以上;金锭、银锭的一级品率也在短期内达到100%。”谈及对标管理带来的新变化,江铜国兴企管部负责人如数家珍,他把对标工作比作一把精准的“标尺”,这把“标尺”让大家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向绿笃行
“破旧是为了立新,发展的脚步不仅不能停,还要向高质量迈进。”江铜国兴,不是生产基地简单的搬迁和复制,而是瞄准绿色、智能、高效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管理优化,实现铜冶炼企业的嬗变和重生。
巍然耸立在厂区四周的风力发电机,是江铜国兴的独特地标。这些“大风车”在海风吹拂下不停转动,给国兴向绿笃行带来启示。
江铜国兴地处化工园区,一墙之隔就是众多对蒸汽需求量极大的化工企业。国兴果断配置了硫酸低温位余热回收工艺,年可多产蒸汽30多万吨。通过广泛沟通和联系,每年外售中压蒸汽量高达70余万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剩余蒸汽怎么办?为实现蒸汽能源的全部回收利用,江铜国兴积极布局余热发电项目,从设备进场安装到运行调试再到6月11日正式并网发电,仅用60天的时间,创造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国兴速度”。
据统计,余热发电项目在不影响生产用汽和外售蒸汽的情况下,每年约有330天可保证发电工作稳定进行,预计年发电量超3900万度,相当于减少了4700吨标煤的燃烧,减少碳排放2000吨,年可实现综合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我们探索利用超高压二氧化碳爆破技术清理烟道,大大降低天然气消耗;创新性采用低焦率生产模式,既提高了复杂原料处理能力,又减少了焦炭消耗;通过水平衡技术改造,实现废水零排放,大大节约了水资源……”生产技术部副部长李兆钧,向记者一一盘点了江铜国兴的节能降耗举措。
这一年,江铜国兴自我加压,创新突破,将能耗指标在原有的基础上下降了20%,打造了铜冶炼综合能耗的新标杆。
在节能降耗持续发力,更在绿色低碳发展上久久为功。
江铜国兴打破惯性思维,在行业内率先引入SCR脱硝工艺,严格控制氮氧化物排放;使用国内自主开发的“非衡态”高浓度转化制酸工艺,从源头控制了污染物产生;采用高效硫化氢气体连续硫化工艺处理废酸,不断攻关“预处理+膜处理+三效蒸发”污水处理工艺,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和在线检测系统,实时监控排放数据。
这一年来,主要排放口制酸尾气年均浓度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均低于地方排放标准50%以上,实现了超低排放,真正达成了滴水不外排“绿色发展”的目标。
向海图强
初冬的烟台,一半海蓝,一半雪白。
地理位置优越的烟台港,大船频靠,一片繁忙。位于烟台港通用码头区域的江铜国兴混矿库前,接驳海轮的卡车穿梭往返,一趟趟地将来自海外的铜精矿转运至库房内。
看着眼前忙而有序的场景,江铜国兴经营管理部负责人感慨万千:“我永远忘不了2020年6月29日国兴混矿资质申报成功通过的那一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江铜经略海洋、融汇全球资源的梦想,就此落子成势。”
2023年,随着国兴18万吨铜冶炼项目的投产和铜精矿混配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国际、国内大型客户接踵而至,混矿业务订单不断攀升。
订单多了,产能必须提升,扩大混配场地和提升混配效率迫在眉睫。
国兴混矿高水平的管理和良好发展势头,推动了烟台港同意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1.46万平混矿场地,并于2023年8月投入使用;升级改造了全套混配设备,并于2024年9月投入使用,这一套“组合拳”有效解决了国兴混矿业务的卡脖子难点,使混配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一举成为国内产能最大的混矿基地之一。
“16 万吨、30 万吨、36 万吨、50万吨……”从2021年到2024年,不断刷新纪录的数据背后,是国内外大型矿商和业务伙伴对国兴混矿工作的高度认可,更为江铜国兴保障资源供给、降低经营成本找到了“硬”支撑。
作为混矿业务骨干徐杰,亲身参与并见证国兴混矿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当谈及混矿,干劲十足、满怀期待。她说:“这里,有海一样辽阔的人生理想、天一样高远的事业追求。我愿为江铜国兴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
面朝大海,可以听见世界的声音。且听,这澎湃激昂的,正是江铜向海图强、挺进深蓝奏响的新乐章!
向心聚力
“国兴职工来自四面八方,有从国润转移而来的老职工,有近两年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的人员,专业不一、文化多样、从业经历复杂。”江铜国兴党委书记、董事长洪育民认为,稳定生产的关键在于稳定职工队伍。
“一抹江铜蓝,跨越山海,将我们与千里之外的江西紧密相连,尽管未曾谋面却也格外亲切。”得益于高强度推进江铜企业文化学习与宣贯,江铜国兴上下营造了浓浓“江铜味”,增强了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兴不仅为员工提供丰厚的薪资,更有无处不在的温暖细节:换下来的工作服,有专人负责清洗;专业的厨师团队,让菜品可口又兼顾营养均衡;智能化的设备和现代化的工厂,让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这些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在这样“家”一般温暖的氛围里,今年7月刚入职的新员工曾秋香,很快融入了江铜国兴。她尤其对公司免费提供的通勤大巴赞不绝口:“就像公交一样,很方便,一路上有很多站点可以停,光开发区就有好几条线路,辐射范围很广。我每天坐通勤大巴上下班,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蜿蜒的海岸线卷起层层浪花,但车内的爱却始终如一。”
这一年,江铜国兴走得很稳健、拼得很努力、过得很充实,一个个奋斗故事在年度答卷中闪闪发光——
2023年12月,一场罕见的大雪席卷而来,低温导致管道迅速上冻,面对这一紧急状况,熔炼分厂陈一波带领员工们奏响“冰与火之歌”,在紧急抢修管道的同时清理厂区道路积雪。尽管双手被冻的通红麻木,脸颊被寒风吹得生疼,但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
2023年8月,阴极铜上沿出现大面积粒子,严重影响电铜质量。电解分厂随即成立攻关小组,宋伟华带领电调班长期扎根于生产一线,围绕设备调试、电解造夜、添加剂控制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找出问题并精准施策,稳步提升产品物理规格合格率,如今A类铜年平均比例已达到99.2%。
选矿分厂彭俊军是第一批贵冶派遣援建的成员之一。在两年的建设期,他鲜少休息,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投产初期,他更是日夜坚守在现场,亲自带队组织精干人员规划并指导整个缓冷工序的作业操作流程,细心考量、精心设计每一个运输环节。
工作不到两年的王基福,有幸参加稀贵分厂第一个科研项目《高品质粗银粉制备技术研究》。从7月份小批次的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开始,到8月份工业试验,到10月份银锭一级合格率100%,像他一样的年轻技术人员乘着发展东风,不断成长与蜕变。
……
现如今,茁壮成长的江铜国兴不仅有朝气蓬勃的员工队伍,更有“重任在我”的铿锵行进步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同频共振,奏响了“质量+”“速度+”“效益+”的进行曲。
“今年,熔炼、硫酸、电解等8个单位结合实际,相继开展了9个不同工种的技能比武大赛。”江铜国兴党群工作部负责人说,“接下来,我们将对从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进行表彰,用榜样凝聚力量,激励大家更团结、去奋斗。”
向更深更蓝处进发!当前,江铜国兴正抓紧落实集团公司关于“投产即扩产”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项目性能提升及挖潜扩产项目乘风破浪,全速远航!(欧阳倩、于金凯、李成斌、王倩、曾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