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铜研究院已历经十年风华。期间,一批又一批满怀梦想、爱岗敬业的奋斗者相继涌现,为研究院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采选研究所曾令明就是其中一员。
逐梦伊始:怀揣期待,踏上征程
2018年7月,曾令明从中南大学硕士毕业。彼时,在众多矿业公司纷纷投身研究院建设的大潮中,江铜研究院犹如一座待开发的宝藏,虽刚刚起步,却蕴含着无尽的发展潜力,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才。
怀揣着炽热梦想,曾令明毅然踏入了江铜研究院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热土。谈到入职时的期待,他渴望工作能够延续那份对专业的热爱,承担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不断锤炼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他满怀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携手共进,在科研道路上做出成绩。
星光不负赶路人。入职6年,曾令明始终保持科研初心,深入一线、坚守一线,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先后荣获中国有色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江铜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此外,参与完成10余项公司级科研项目,主持在研项目2项,4项科研成果已在转化应用,1项待转化应用,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2000余万元。
攻坚之路:直面挑战,砥砺前行
“科研工作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逐步适应研发节奏和融入江铜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工作规划和找到前进方向。”
曾令明依然清晰地记得,参与第一个项目德兴铜矿《提高选钼后铜精矿品位的工业试验研究》的情景。当时人员极度紧缺,为更高效地投身试验,曾令明特地买了一辆自行车,骑着车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点点星光,往返穿梭于矿山和宿舍,留下了无数辛勤与汗水的印记。
项目顺利结束的那天,刚好是中秋节,曾令明在试验厂外,收到了院里的节日问候。在与领导的热情交谈中,他说,经过这段时间跟同事们的朝夕相处、共同奋战,团队的工作获得了德兴铜矿的认可和肯定,自己也真正融入了江铜。
“如何克服困难,寻找到有潜力的研发课题,切切实实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
“如何运用技术深度挖掘资源价值,让传统矿山焕发新活力?”
……
曾令明的目标随着成长不断聚焦。
四川稀土矿,当时正面临急迫达产达标的难题。缺乏科研基础、没有研发课题,为了寻找突破口,曾令明与项目团队重点聚焦实际生产问题,积极主动与现场人员展开深入的沟通交流,全方位掌握了资源情况、生产工艺、设备配置以及生产指标等资料。在《牦牛坪稀土重选精矿除铁提质综合提高稀土总收率的技术研究》项目中,成功解决了铁矿矿物还原和稀土矿物过度烧结的难题,建成了一条处理稀土精矿能力2.5万吨/年的新技术工艺生产线,成功将稀土精矿微磁化还原—磁选分离的除铁提质工艺及装备技术推广应用,每年新增经济效益近300万元。在《牦牛坪稀土矿石强磁选预富集试验研究》项目中,将稀土精矿REO综合回收率由70%提高至80%以上,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提升。
城门山铜矿,这座以铜、硫为主,共生钼、铁、锌,伴生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的大型多金属复合矿山,当时正面临资源综合回收的难题。曾令明与项目团队深度挖掘资源的价值,用专业技术先后解决了尾矿资源降硫回收利用、复杂难选铜硫矿选矿高效捕收剂优化以及铜钼分离工艺研发等难题,为矿山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在《城门山尾矿降硫工业试验研究》项目中,开发出粗精矿(中矿)分质分级分选技术,将尾矿中硫含量降低至0.5%以下的标准,每年的转化效益高达600余万元。在《城门山铜矿选矿药剂优化试验》项目中,成功将铜精矿中铜回收率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
展望未来:坚守初心,扬帆起航
经过一线科研的磨砺,严谨务实、积极实干、责任心强的卓越品质在曾令明身上逐渐凸显。从德兴铜矿到四川稀土,再到城门山铜矿、永平铜矿等矿山,他深知科研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只有坚守本心,沉下心来,才能取得突破。
“保持科研的纯粹性,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科研兴趣和方向。”
“珍惜最初的一两年试错尝试期,勇于参与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重要课题,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在江铜研究院这个广阔平台上找准自己的定位,跟上企业飞速发展的步伐。”
在与新员工的交谈中,曾令明真挚地分享了这些年的工作感悟。
回顾过去,他说,江铜提供的优质平台和发展机遇,以及领导和同事给予的温暖关怀和鼓励,让自己实现了快速成长。展望未来,他信心满满,将始终坚守科研初心,朝着更高的目标去拼搏、去奋斗。(黄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