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坤,是江铜研究院采选所的一名研发人员。他长期扎根矿山一线,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5项、骨干参与3项,已产业化成果每年创造经济效益1300余万元,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深受党员群众好评,荣获2024年度江西省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扎根矿山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9年7月,宋坤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毕业来到江铜研究院。
“江西这片红土地是无数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更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到这里工作将大有可为。”对于来江西工作的原因,宋坤是这样说的。
刚刚入职的他,一接受完司情教育,便前往德兴铜矿参加紧急项目科研攻关,“搞选矿就不能怕吃苦”“是党员就要冲在前面”,前辈们留下的教导,宋坤时刻铭记在心,并且一直用实际行动在践行。
五年间,宋坤几乎走遍了江铜的每一座矿山,从上饶的德兴铜矿、永平铜矿,到贵溪的银珠山铅锌矿,都留下过宋坤和同伴们“战斗”的身影。在德兴铜矿尾矿回收厂,为了研发尾矿超宽粒级磨矿技术,他和同事在冰水中筛析矿样,把双手冻紫了一遍又一遍;在武山选矿厂,为了粗粒级铜尾矿选择性回收技术的成功应用,他连续倒班60多天,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
苦心人,天不负。宋坤的科研成果已有3项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1项即将产业化。提高武山铜矿选铜回收率工业试验研究,成功实现选铜回收率从88%至90%的提升,每年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新型两段连体三产品旋流器应用于尾矿分级筑坝试验研究,开创了全国首个在金属矿山使用两段三产品旋流器进行尾矿分级的先例,成功将德兴铜矿4#尾矿库合格筑坝尾砂产率,从20%提升到30%,每年降低筑坝成本200余万元,在集团公司获第四届创新创效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扬奋斗精神,在挫折中寻求真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科研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会一帆风顺,在新技术的研发道路上宋坤也经历了许多挑战与挫折。
2020年,德兴铜矿尾矿回收厂为优化生产流程,将原有的卧式球磨机更换为新型立磨机,设备更换虽然提高了磨矿细度,但是无法消耗顽石,新设备成为提高产能的“拦路虎”。针对这一难题,宋坤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顽石代替部分磨矿介质,这样既节省了磨矿介质又利用了顽石。
想法虽然很好,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在试验过程中,仅少量添加顽石,立磨机便出现消化不良“吐矿”的问题,不管如何调整设备参数都不能让设备正常运转。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人不禁怀疑:“立机就是用来再磨的,只能磨细粒不能磨粗粒,何况顽石那么硬,球磨机都磨不了的,只用立磨机磨真的能行吗?”
面对质疑,宋坤作为项目负责人,承受着巨大压力。但是他始终坚信:用顽石做立磨机介质是有先例的,别人能行,我们也能行!
通过对试验过程的不断复盘,宋坤惊喜地发现:原先,立磨机用的陶瓷球比重小,磨矿过程中不能形成有效冲击力,要实现顽石的连续有效消耗,就要更换比重更大的磨矿介质。经过和项目组反复论证、试验,最终确定使用一种新的磨矿介质,成功实现了连续稳定消耗顽石2吨/小时的技术目标,每年为尾矿回收厂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
牢记初心使命,彰显共产党员本色
除了负责技术研发以外,宋坤始终不忘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积极承担研究院驻银山临时党小组长工作,在矿山一线传递组织的温暖,结成了上传下达的纽带,身边的同事们纷纷为他点赞。
“我们长期在银山矿出差的党员群众有七八个人,宋坤每周将我们聚在一起召开小组会议,传达院里所里的工作要求,交流各项目的进展情况,询问大家遇到的问题。”
“我刚入职不久就来到银山矿做实验,宋坤拉着我在矿山四处跑,一边介绍采选设备、矿山环境,一边传授项目经验。帮我租房,买了很多生活用品,让我一个新人很快适应了矿山一线的科研工作。”
研究院第四党支部书记、采选所所长林清泉说:“他自己在矿里倒班做工业试验很辛苦,但还经常召集试验组成员与银山矿技术人员一同开展技术交流,分析现场技术问题和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也会及时与我讨论确定工业调试方案。临时党小组作用得到发挥,建立起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了上下游信息壁垒,为加快科研进度起到积极作用。”
在银山矿低碱度铅锌分离技术取得突破后,宋坤又向银珠山硫化铅锌矿低碱度分离技术和无石灰分离技术发起挑战。“等新技术研发成功后,铅锌尾矿回收硫就不需要再加硫酸,以后我们铅锌矿山的生产也会更加绿色环保。”宋坤信心满满。(王小斌、童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