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世界强国的发展历史,可以总结出一个共同规律:一个国家是不是大国,是不是强国,其疆土面积的大小和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并不是决定因素。即便地理概念中的疆土面积非常有限,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也完全可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获取它国市场和资源,或利用它国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创造不尽财富、实现国家强盛。16世纪至19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罗斯,二战后的美国、德国、日本,世界列强崛起的历程,无不一一印证了“国家实力→‘走出去’→更加强盛”这样一个发展逻辑。
大国崛起的历史至少给了我们两点有益启示:其一,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抓住历史机遇适时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种必然选择;其二,中国企业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必由之路。
2000年,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正式吹响“走出去”的号角。“走出去”主要包括三大战略,一是国际市场战略,二是境外资源合作战略,三是技术和国际化人才战略。其中加快实施境外资源合作战略,既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实现资源的全球化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更是维护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
近二十余年来,中国GDP保持快速增长,2014年,中国GDP占全球GDP超过12%。中国国民经济连年快速增长对矿产资源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的保障供给提出更高要求。但众所周知的是,素有“地大物博”美称的中国,其实是名副其实的“地大物薄”。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却非常之低。以铁、铝、铜三大金属矿产资源为例:
我国目前已探明的铁矿资源基础储量460亿吨,总量不足世界储量的9%,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主要以贫矿为主,富铁矿较少,富矿石保有储量在总储量中仅占2.53%。我国铁矿资源总储量97%以上是难直接利用的贫矿,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目前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低于45%,一半以上需要进口。
我国探明的铝资源占全球储量不到2%,且铝土矿的品位差,开采成本高。目前中国国内铝资源开采量占全球的10%,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国内的铝土矿只够开采10年。我国的铝资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达到60%。
中国铜资源探明储量基础为6700万吨,占世界0.54%,可开采储量不足3000万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可供开采不到50年,至2014年,我国铜精矿自给率已由1995年的80%下降至25%以下。
由于矿产资源的相对贫乏和利用效率较低,我国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外资源的高度依赖。据国土资源部《中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 》 预计,未来10-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矿产资源需求呈现刚性上升态势,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保证程度分析预测,到2020年,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在40%左右,铜和钾的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70%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进口国,对境外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以前国内解决金属原料缺口的办法主要是以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以贸易方式获得的金属矿产资源占进口总量90%以上。由于进口方式较为单一,在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波动时,往往受制于人,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2005以来,国际市场主要矿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且震荡加剧,不但使我国进口企业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国内冶炼企业一度濒于供应中断危机,以致下游企业陷入“等米下锅”的困境。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矿产资源瓶颈约束,矿产资源短缺问题已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2011年,矿产资源行业的发展出现周期性拐点,开始进入下降通道,矿产资源价格一路走低。对此,中国矿业企业应该清醒认识到,即便是矿产资源价格较长时期在低位运行乃至继续探底,我国对境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并没有改变。矿产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但问题主要出现在需求侧,矿产资源需求的下降反制了矿产资源的供给价格。矿产资源行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其周期性特征十分明显。“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矿产资源行业发展历史揭示,矿产资源价格加速探底之后低位徘徊之时往往是矿产资源抄底良机。
为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贸易和对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互补,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一般来讲,对于那些资源渠道多、供应量充足、需求量少或价格稳定的资源,可以通过正常贸易方式进口;而对于那些供应渠道单一、供应量不足、需求量大或价格呈上升趋势的资源,一个必然选择就是,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以建立海外矿产资源直接供应渠道,保证海外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
中国资源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准确地说应该是中国企业在境外通过投资合作形式从事当地资源的开发,或以购买资源勘探权、采矿权、产品分成或份额收益,或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对境外资源的利用,它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客观表现形式。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资本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施行的“资本输出”战略有本质不同,也与西方政客所兜售的“资源掠夺论”不可同日而语。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大约110年的殖民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懂得殖民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深知要同殖民主义作不懈斗争。中国实施境外资源战略强调的是“合作”,境外资源合作实质上输出的不单是资金或技术,不是其它可以用钱购买来的东西,而是东道国不具有的发展能力。中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将遵照国际惯例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并致力于推动东道国经济发展、增加财税收入、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给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并着力于帮助东道国提高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