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至2014年底,中国境外投资存量达到8824.4亿美元,首次步入全球前十。其中境外采矿业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随着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中国对外投资数额自2013年起呈现出大幅增长,投资产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得2014年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元年”。
回顾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十余年实践,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喜忧参半”。十五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大力拓展境外资源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控制了一定量的权益资源。以铬铁矿为例,我国迄今在境外所获得的铬铁矿的储量,大体相当于我国全国铬铁矿储量的5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境外资源合作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十分复杂,不少企业未谋定而后动,盲目实施“走出去”战略,结果是兴兴而去,无功而返,交了不少学费;更有一些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对风险认识不足,加之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遭受了重大投资损失。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有关信息显示,至2014年底,中国境外投资陷入麻烦的投资额大约占比近40%。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投资的收益惨不忍睹,2014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599亿美元(调整后)。国家审计署的公告显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出现亏损已经并非个案。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亏损项目达到三分之二,中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已经累计亏损高达1526.62万美元;中钢集团在澳大利亚Weld Range铁矿石项目暂停,巨亏已成定局;中国中冶兰伯特角矿权资产计提了 22.96亿元探矿权减值损失;中国铝业耗时4年多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白交了3.4亿元人民币的“学费”。
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合作,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艰险的事业,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重大挑战,对此,中国企业应该始终保持一份足够的清醒。
就外部环境而言,至少有两个因素对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合作构成重大影响。
第一,由于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开始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全球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市场业已形成垄断格局。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矿业巨头早在五十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在全球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领域率先投资,已经抢得先机。目前,世界跨国矿业公司控制了全球大多数优质矿产资源的储量和产能。全球排行前15名的跨国矿业公司大约控制着全球铁矿石产量的76%以上,全球排名前十位的跨国矿业公司,占有全球铁、铜、铝、锌50%以上的储量和产量,其中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CRVD)——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其保有铁矿储量约40亿吨,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可维持开采近400年。中国企业面对全球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市场业已形成的垄断格局,实施境外资源合作的难度和成本都大幅度增加。中国企业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战战兢兢“走出去”,更大概率是进入矿石品位较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储量规模没有优势以及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的高风险地区进行投资,那些矿石品位较高、地质条件较好、储量规模较大以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已被世界矿业巨头瓜分完毕。
第二,冷战思维下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合作遭遇当地政府和政党的种种阻挠。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当今世界仍充斥着浓浓的冷战思维,西方国家,乃至西方的原殖民地国家,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存有深深的戒备心理,“中国威胁论”一时甚嚣尘上,把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活动而进行海外资源合作视为“经济威胁”,因而人为阻止合作的进行。譬如,2009年,中色集团提议出资2.52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威尔德山稀土矿的莱纳公司51.6%的股份,遭到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议委员会(FIRB)的否决。理由是:如果中色集团完成收购,委员会将“无法排除莱纳稀土生产的控制权对中国以外的终端用户构成损害的可能”。再如,2009年澳大利亚反对党针对中国铝业公司增持力拓股份一案大作政治文章,不惜重金发布大幅广告“不能让另一个政府拥有澳大利亚”,借机煽动澳大利亚国内民众的反华情绪。力拓矿业股份公司董事会迫于政治压力最终否决了与中国铝业公司的合作。新华社记者江亚平分析指出:中铝增资力拓交易的失败与其说是市场博弈的输家,还不如说是“冷战”思维新形式的牺牲品。中国企业必须对境外资源合作蕴含的巨大政治风险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就内部而言,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淡漠和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尤其是缺乏境外资源合作的核心能力,形成中国企业实施境外资源合作战略的最大制约。
中国有句俗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世界资源市场上与世界矿业巨头同场PK,无异于虎口夺食。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传统矿业强国为背景的跨国公司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大都已有百余年的跨国经营历史,它们不仅拥有完善的矿业生产保障体系,而且具有丰富的境外矿业开发经验以及国际资本经营能力。这方面,中国企业明显处于劣势。
境外资源合作项目通常资金投入量大,合作周期较长,短者数年,长者数十年。所以其战略风险伴随着整个合作周期而长期存在。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淡漠、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加之既欠缺经验又没有突出的核心能力,注定境外资源合作之路充满曲折坎坷。中国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导致许多项目盲目决策,仓促上马;有些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和心智模式有偏差,追求短期政绩,傲慢自大,独断专行,最终是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有的企业贪一时便宜,以“不差钱”的心态急于抄底,其结果往往不是捡到“馅饼”而是掉进“陷阱”;有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文化差异,不尊重东道国法律和习俗,不注意环境保护,在境外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各种形式的纠纷甚至冲突,更有企业“走出去”还没站稳脚跟即遭东道国驱逐,案例实在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