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铜(德兴)铸造以钢球质量“三年提升行动”为抓手,通过技术攻关、工艺革新与科研协同,实现了钢球产品质量与品种的双重突破,不仅稳固了内部供应保障能力,更在外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劲实力,为集团公司钢球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动力。
锚定目标:构建质量提升立体攻坚体系
作为江铜钢球产业的核心力量,铸造公司深谙“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发展逻辑,近年来持续夯实铸球、锻球生产研发根基,在满足集团内部单位生产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外部市场版图。今年以来,乘着集团公司高度重视钢球产业发展的东风,铸造公司迅速成立钢球质量“三年提升行动”专项工作组,形成“统筹协调、全员参与、全程管控”的质量攻坚格局。
“我们将质量提升与科研创新深度绑定,主动融入集团重点科研项目体系。”该公司副经理陈守峰介绍。
3月,铸造公司向江铜科研项目组提交钢球质量科研攻关目标建议,同步协助开展轧球与高铬球在大山厂球磨机的现场对比试验,为后续研发提供了精准对标依据。在铸造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人员与江铜研究院团队密切配合,对首批试验样品进行多维度检测,用数据支撑每一项工艺试验。
创新驱动:从技术突破到市场价值变现
在余干锻铸公司的生产车间,锻工操作机械臂精准锻打着通红的锻件,一派繁忙景象。这里诞生的B3新型材料锻球,正是铸造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谋发展的生动实践。
“早在市场需求显现前,我们就通过行业调研捕捉到新型材料锻球的发展趋势。”余干锻铸公司经理李占长表示。
针对客户对B3材料锻球的潜在需求,公司果断启动研发与试生产工作。过程中,技术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对锻球生产线4处质量关键控制点进行升级改造 ——优化进出料系统提升稳定性,改进淬火水温控制系统确保性能均匀性,同步完成生产流程全链条优化。
凭借这份“未雨绸缪”,当客户正式提出需求时,余干锻铸迅速响应并按期交付订单。经检测,B3锻球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客户预期,赢得市场广泛赞誉。此次成功不仅巩固了铸造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更印证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
精益求精:工艺革新撬动降本提质增效
在铸球厂生产车间,一批为大山厂定制的铸段产品正准备出厂。这些产品将服务于集团2025年度第一批科技开发研究项目——“粗精矿解离过程粒度组成与矿浆溶液化学环境协同优化研究”,从原材料采购到熔炼、造型,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科研项目标准。
与此同时,一项针对壳型铸造工艺的改进正在这里持续深化。为降低铬合金磨球生产成本,铸造公司引进行业中热门的壳型铸造工艺,但小型钢球生产中出现的硬度偏低、砂铁比过高、废品率偏高等问题,成为制约工艺进步的瓶颈。
“我们从三个维度突破工艺壁垒:改进壳型板球碗排布,增加单板成品数量;采用砂箱填满钢丸强制快速冷却,提升铸态硬度;优化砂铁比并增设排气通道。”铸球厂厂长方亮介绍改进方案。通过工艺调整与员工操作规范强化,目前小型钢球质量显著提升,成品率提高的同时,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实现了壳型高铬钢球批量化生产,产品已成功销往云南等外部市场。
在超高硬度高铬球研制领域,公司联合西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团队协同攻关,通过精准调整化学成分、严格管控热处理工艺参数、稳定油温波动控制应力等措施,成功突破技术瓶颈。
生产数据有力印证了技术赋能的成效:今年1—6月,铸造公司供应大山厂的高铬球平均单耗达0.645kg/t矿,全面达标;其中2月份单耗更是创下0.604kg/t矿的历史最优纪录,为矿山的提质增效提供了硬核支撑。
不仅如此,卓越品质成功拓宽了市场疆域。上半年,铸造公司接连斩获云南华联锌铟、徐工矿机、国轩高科等外部客户大额订单,外销钢球总量达2625吨。
“技术应用总有迭代空间,我们将持续完善工艺体系,精益求精铸造每件产品。”该公司副经理陈守峰表示,下一步,铸造公司将持续聚焦“三年提升行动”目标,深化新技术新工艺探索,持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以更高质量的钢球产品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俞秀枝 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