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智能好帮手 | 选矿厂的3D“透视眼”

2025-07-24 14:43:53.0 来源:宣传教育板块

在银山矿业选矿厂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曾常年跳动着一张“平面地图”——绿色图标缠绕着灰色走线,像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磨机转速、管道通断、设备状态……庞杂的选矿流程都浓缩在这二维画面里。但电气主任工程师刘教敏总盯着屏幕上那个代表粗矿仓的方块皱眉:“画得再细也是张平面图,仓库里头啥样,它看不真。” 

这张“地图”曾让生产像场“摸黑闯关”。粗矿仓里的矿石堆成高低不平的“小山”,传统传感器只盯着一个点,测到山顶就以为满了,探到山脚又觉得料不够;仓底的卸料口全凭调度员经验轮流开关,常常卸得不均,让后续流程跟着“晃悠”。 

更麻烦的是,操作工得踩着梯子爬到矿仓观察口,眯眼往里瞅,凭感觉估料,“不光费劲,视线还受挡,常常看不准。精石灰仓、细矿仓也一个样,要么料不够停了机器,要么满得溢出来,跟蒙着眼睛干活似的。”

 

转机藏在去年年初的一次“灵感闪回”。当时刘教敏在调试枫树岭尾矿库的一体化平台,全景立体显示技术让尾矿库的边坡、管子在屏幕上“立”了起来,像给设备装了双“透视眼”。“矿石料仓能不能也这么弄?”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扎了根。

 

去年三月检修时,第一位“侦察兵”——3D扫描仪闯进了粗矿仓。它架着激光雷达,每秒能打出上百万个激光点,像个不知疲倦的“火眼金睛”,把仓里矿石的高低起伏扫得一清二楚。紧接着,第二位“指挥官”——三维平台登场,它像个会算会画的智囊,实时构建立体料堆模型:哪块高、哪块洼,有多少吨料,再过几小时得补料,全在屏幕上明明白白铺开。 

“你瞧这模型,比爬上去看十回都准!”磨浮工段的吴云志点开终端,三维画面里的矿石堆像被剖开的沙盘,颜色深的地方高,浅的地方低,旁边数字跳着“当前9893吨,预计1小时后补料”。他笑着比划:“以前估料不准是常事,现在料堆往哪边偏了,看一眼就清楚,调度心里踏实着呢!” 

有了这对“黄金搭档”,卸料口的开关终于有了“准头”:哪个口子下方料堆高,“指挥官”就下令开哪个放矿;哪片料少了,立马叫停对应的口子。矿石下得又匀又稳,再也不像以前“深一脚浅一脚”。 

如今,三个曾让人头疼的料仓都装上了“透视眼”。3D扫描仪24小时“站岗”,三维平台当“调度员”:矿仓料不够了,提前提醒上道工序供料;精石灰仓料堆偏了,立刻提示调整布料角度。 

数据不会说谎:三维监测系统投用后,料位判断准确率从76.5%跃升至95.65%,因料位偏差引发的流程波动减少8%,操作工爬仓检查的频次直接降为0。 

“这可不是平面变立体那么简单。”刘教敏望着屏幕上“呼吸”的三维模型,眼里发亮,“就像给选矿厂装了能看透钢铁的眼睛,从观测一个点,到掌控一整个面,再到洞悉整个空间——这步迈出去,数字选矿才算真有了‘立体感’。” 

尝到甜头后,新计划已在酝酿。“这季度就对精矿仓动手。”刘教敏说,改造后它不光能实时显示精矿多少、堆在哪儿,还能给后续的无人智能行车当“眼睛”。“到时候行车不用人盯,系统直接告诉它精矿堆的高低分布,精准装矿。装了多少、剩了多少,数据实时传来,一眼就能看明白。” 

调度中心的灯光映在大屏幕上,三维模型里的料仓、管道、设备仿佛在“呼吸”。这场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不只是监控方式的升级,更像一场“空间智能的觉醒”。未来,银山矿业还将让选矿全流程的集控系统“立”起来,让数字选矿的每一步跨越,都走得更扎实、更远。(刘昊 黄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