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骄阳下,德铜2号尾矿库闭库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覆土车辆穿梭不停,施工人员挥汗如雨,库区滩面已披上45.5万平方米“黄土新装”。这座服役41年的尾矿库,正通过勤劳双手、智慧方案与科技力量的“三重奏”,实现从生产重地到生态绿地的华丽转身,为矿山安全绿色发展再添新注脚。
勤劳闭库:鏖战500天的“施工图”
“库前覆土20万平方米、芦苇段覆土10万平方米……”精尾厂生产运营室主任陈古月的日报里,数据每天都在刷新。自2024年初闭库工程启动以来,这支队伍便开启“白+黑”模式:白天勘测施工现场,夜晚挑灯优化施工方案。
1500米钢筋混凝土的溢洪道明渠,是闭库工程的“咽喉”项目。施工路段硬地基如同“铁板”,挖掘机一铲下去火星四溅;雨季积水淹没作业面,工人们穿着胶鞋在铺设钢筋。“三班倒作业、分段攻坚,最忙时3个施工点同时推进。”参与建设的汪师傅回忆。2024年6月,这条“钢铁长龙”如期贯通,为尾矿库装上防汛“双保险”。
边坡复垦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施工人员采用“挂网喷播”技术,将草籽、肥料像“打针”一样精准注入边坡。他们在陡坡上绑扎金属网,顶着烈日操作设备,仅用5个月就让2.6万平方米边坡“破茧成蝶”——如今绿草如茵的斜坡,已成为山鸡、野兔的新家园。
智慧闭库:一张“时刻表”破解千头万绪
闭库工程涉及滩面填充、坝体整治等10余个子项目,如何避免“打乱仗”?德铜项目部的“智慧大脑”给出答案。
“我们按子项倒排施工进度计划,月计划精确到周,周计划细化到天。”项目部技术员谢雨晨展示手机里的施工APP,每日进度用色彩标注。库区软基硬化时,系统预警某区域抽水效率偏低,团队当即调整排水板密度,工期缩短5天。
分级尾砂充填更显“智慧匠心”。新型旋流器将尾砂按粗细“分门别类”,粗砂通过智能分流系统均匀铺填,形成外高内低的“龟背形”滩面。“就像用砂子捏出排水模型,每个点位都经过算法验证。”陈古月比喻道。这套工艺使库区雨水截排效率大幅提升,为后续覆土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闭库:黑科技让“软地基”硬起来
面对库区15万平方米“豆腐块”般的软地基,传统机械碾压可能陷入泥潭。德铜亮出“科技王牌”——直排式真空预压技术。
施工现场,数万根塑料排水板插入地下,宛如巨型“吸管阵”。覆盖防渗膜后,真空泵轰隆启动,地底水分被大气压强“抽”出。“相当于给库区做‘透析’。”谢雨晨笑道。这项技术无需重型机械介入,却让地基承载力提高4倍有余。
5号泵站新建的“安全气囊”事故池,则藏着另一项科技巧思。池内安装传感器,水位超限自动报警,“过去人工巡查2小时一次,现在数据实时上传手机。”泵站班长张胜利点赞道。
如今,2号尾矿库闭库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借鉴1号尾矿库“复垦+植被”的成功经验,这里将打造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矿山新地标。
“闭库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从勤劳汗水到智慧方案,从科技赋能到绿色转型,这座老库的蜕变,正是德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未来,更多“智慧+绿色”闭环将在德铜落地,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生态屏障。(祝兵 陈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