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万马奔腾耀江铜 | 铜海弄潮 跨境破冰

2025-07-18 14:29:06.0 来源:总编室板块

2024年8月22日,码头那边“铜线已完成装柜,两天后启运”的确认信息弹出,将吴文涛的思绪拉回2023年8月刚入职江铜贸易事业部。“刚踏这个岗位时,眼前满是繁杂的铜杆线产品资料,国际贸易流程更是错综复杂。”吴文涛说。好在部门的“师带徒”机制,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右起第二位为吴文涛) 

吴文涛,硕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初任铜产品销售部贸易专员很快就感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巨大的鸿沟。与东南亚客户关于8mm铜杆的合作洽谈,成为他职业生涯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对方前后多次询价,但未能取得实质进展。“深入沟通后,我才发现,地域、语言、文化差异构成了重重沟通壁垒,而核心症结在于信任缺失。” 

新客户对公司产品质量缺乏信任基础;支付环节矛盾尖锐,我们坚持的“先款后货”,与客户惯用的“信用证项下见提单付款”难以调和,连带点价机制、保证金比例、报价等关键条款也难以达成共识。这些在国内贸易中成熟通用的模式,在出口业务中完全“水土不服”,每个环节都需要重新摸索、逐个突破,让首单出口目标遥不可及。 

部门“师带徒”机制成为吴文涛破局关键。深耕铜产品内外贸二十余年的刘工,从基础单据制作教起,细致讲解发票、装箱单填写规范,手把手教授提单细节,通过案例剖析合同风险,分享高效对接货代的技巧。“那段时间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每天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慢慢搭建起外贸知识框架。” 

汤工则侧重实战指导。“刚开始跟客户,一点头绪没有,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针对这个情况,汤工带领吴文涛分析客户需求与行业背景,拆解成本制定报价策略。在谈判中,传授风控与灵活应对的方法,让他学会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满足客户诉求。 

两位前辈的悉心指导,为突破业务困局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团队协作下,他们制定了“三位一体”破局方案 

——产品端:联合生产部门寄样供客户测试检验,推动客户初步建立起对我司产品质量的信任,并积极配合客户调整包装规格应对海运环境,降低吨均海运成本 

——服务端:创建客户档案,提前分析清关政策,紧密跟踪货物运输进度,积极配合提供客户清关和生产认证所需的各项证明材料和文件; 

——财务风控端:从“试单”的角度给予适当价格优惠,但坚持“先货后款”的业务原则,既让客户感受到合作的诚意,也能守住风控红线。 

2024年秋,继首单8mm铜杆直接出口的零突破后,2.6mm铜线的出口又实现新的突破——8月份到11月底,陆续实现164吨的间接出口为提升我司国际化水平和开拓东南亚铜杆线市场打开了新局面。客户在试用我司铜线产品后,直言:“我们看中的就是江铜这个大品牌他们纷纷感慨江铜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认可度很高,使用江铜的产品生产出来的电线电缆更好卖。 

两年的工作历程,对于吴文涛来说,最宝贵的收获并非业务数据的增长,而是部门给予他的 “双重视角”。贸易专员的经历,让他学会捕捉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现轮岗至国外原料采购专员岗位后,又得以深入理解生产制造的底层逻辑。 

“师带徒”机制的传承下,从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操作,到复杂业务场景的实战指导,前辈们毫无保留的经验传授,成为新人成长的坚实阶梯。吴文涛深刻体会到:在跨境贸易这片充满挑战的“铜海”中,唯有团队协作,才能走得更远。正是众多前辈和同事的支持与托举,让每一个“新手水手”得以在风浪洗礼中逐渐成长为“弄潮儿”,望见更广阔的天地。贸易事业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