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星河滚烫,爱在身边。2024年度“江铜好人”如约而至。他们或助人为乐、奉献爱心,或见义勇为、无私救助,或敬业奉献、勇创佳绩,或孝老爱亲、名播邻里,或爱国拥军、退伍不褪色……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如散落人间的星辰,连缀成江铜最动人的精神图谱。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束光,照亮前路;每一份坚守都是一团火,温暖人心。愿这些温暖的故事,能唤醒每个人心底的善意,让“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的清风,吹遍江铜的每一个角落,汇聚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江铜好人”董平:忠贞如一扬军魂
模范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消防先进个人、江铜好人……翻开董平的履历,众多荣誉熠熠生辉。但比荣誉更动人的,是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是那颗守护工厂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初心,是他始终放在办公桌上的军旅相册。
循着军绿色的记忆,听着进行曲的节拍,照片里的年轻士兵眼神坚毅,与如今两鬓微霜的消防队长隔着时光对望。二十三年来,贵冶厂区的高炉拆了又建,设备换了又新,唯有这个永不退役的老兵,始终如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一个永不退役的“老兵”
2002年12月,董平脱下心爱的军装,退伍来到江铜贵冶。站在厂区大门前,望着厂区内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高耸入云的烟囱,他有些恍惚,内心既充满期待又带着些许忐忑。
“初入消防队担任防火员,我干什么都找不着北。”董平第一次感到了本领恐慌。但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退役军人在部队里积淀的本色、升华的境界、铸就的刚强,已然融入血液。
白天,董平跟着老师傅钻管道、查线路;晚上,抱着厚厚的消防规范挑灯夜读。他每日穿梭于工厂的各个角落,仔细排查每一处火灾隐患,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那时候每天要走十几公里。”不到半年时间,他就摸清了全厂的消防系统。
面对繁重的防火检查工作,他始终保持着军人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一次库房例行巡查,董平敏锐地发现施工单位库房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电线未穿管且老化,旁边堆满了易燃物。他立即叫来施工单位负责人,亲自监督整改,从线路套管更换到易燃物清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标准执行。
2004年,董平从一名“消防小白”迅速成长为防火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防火班连续三年荣获贵冶“AA学习型班组”称号。
“没有部队的淬炼,就没有今天的我。军旅生涯把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锻炼成了真正的一个男子汉。”时至今日,董平依然十分自豪,他说:“我是一个永不退役的‘老兵’。”
一份永远不变的承诺
2017年,贵冶智能工厂一期建设正式启动。治安、消防、交通等设施升级改造任务艰巨,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董平主动请缨,承担起项目联络人和关键用户的重任。
站在指挥中心大屏前,盯着闪烁的物联网节点,眉头紧锁——这些会“说话”的传感器、能“思考”的报警系统,对一个习惯了传统消防作业的老兵,能驾驭这些高科技吗?
数字浪潮奔涌而来,董平深知必须与时俱进。他深入研究治安、消防、交通设施的最新标准和技术要求,像当年新兵连背条令一样,把晦涩的技术参数编成顺口溜,把复杂的系统逻辑画成作战地图。
“这个摄像头要再调高5度”“那个报警器的感应范围需要扩大2米”,类似的细节调整进行了上百次。项目组成员王工回忆说:“董平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就像当年在部队测绘阵地一样严谨。”
2019年担任消防队长后,董平再次站在了改革的最前沿,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智慧消防新模式,引入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和智能灭火设备,建成符合贵冶特色的智慧消防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消防设施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我刚到消防队的时候,防火员只有6个人,要承担厂里19家单位的防火督查工作,只能靠‘婆婆嘴’‘兔子腿’。现在靠科技,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锁定目标,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在智慧消防的加持下,贵冶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近年来,各类火灾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甚至实现全年火灾事故“零”的目标,工厂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2024年,贵冶新的消防站建成投用,不管是人员还是装备、硬件还是软件,都朝着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不断迭代升级。
“如今智慧消防,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了。我们的日常工作重心更多地转向消防培训、宣传、演练、检查、竞赛。每年都要培训1000余人次,提高大家的危险源识别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从根本上减少火灾事故发生。”从事消防救援工作这些年,董平进过不少火场,灭过不少火,从手持水枪到操控智能终端,从跑现场到分析大数据,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守护承诺,是早已刻进骨子里的责任。
一腔永远滚烫的热血
走进贵冶消防队的宿舍,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床床“豆腐块”般的被子。这是董平立下的规矩:内务标准必须向部队看齐。六点半起床、出操、训练,就连去食堂吃饭都要列队。董平直言:“这是两年军旅生涯培养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很多新队员刚来时对此很不理解。直到一次夜班出警,才明白董平的良苦用心——因为平时训练有素,从警铃响起到穿戴整齐登车,他们的响应速度之快,远超标准。
“火场就是战场,快一秒就能多一份胜算,挽回更多的损失!”这是董平常说的话。为了这一秒,他带着队员们反复演练:战斗服要放在固定位置,装备要按使用顺序摆放,甚至连鞋带的系法都有讲究。这些看似苛刻的要求,在关键时刻却成了救命的关键。
“科技进步了,但训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通过每天高强度、高标准、高要求的训练,让自己变强,才能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董平语气坚定。
铁血纪律的背后,董平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柔情。他注重队员的培养和成长,经常组织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亲自传授消防知识和救援技能。对于新入职的队员,他更是关怀备至,耐心指导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没有进过火场的消防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消防员。队里原来有个小伙子每次训练都是第一名,但一上真火场就有点露怯。董平没有责备,而是带着他一次次模拟演练,一遍遍耐心开导。当小伙子终于战胜恐惧时,董平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样的!这才像我的兵!”
这种“铁血柔情”的管理哲学,让消防队既保持着军队般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又充满了家的温暖和凝聚力。在2023及2024年举办的鹰潭地区第一、二届社会单位消防业务技能比武竞赛中,贵冶消防队代表贵溪市参赛,连续两届斩获消防队站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如今,已调任生产保卫组组长的董平依然保持着“时刻准备着”的战斗姿态。他说:“阵地可以升级,但哨兵永远都在。”那腔永远滚烫的热血,正如他办公桌上的军旅相册,历久弥新。(欧阳倩)